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诞生后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的史学理论问题。这一问题提出后,我国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从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广泛地涉猎当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中国历史的具体问题辛勤探索,取得了一系列融革命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成果。诚然,迄今为止,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但是,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原始社会史、奴隶社会史和封建社会史的科学体系,推动了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问题等一系列重大史学理论问题的研究,从而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因此,从史学史的角度,全面地、正确地阐述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进而探索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成长过程及其发展特点,在今天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可分建国前和建国以来两大阶段。本文主要研究建国前三十年间的争论,建国以来的将另文专论。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提出的背景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于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次提到的①。在这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有关著作中对这种生产方式又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引起注意并作为“问题”探讨,则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中国大革命失败以后提出来的。
    首先,问题的提出,是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的迫切需要。
    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为了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方针政策,把中国革命从暂时的低潮推向高潮,从而展开了对中国社会和革命性质的热烈讨论。1928年7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决议确认:“中国现在的地位是半殖民地”,其“政治经济制度的确应当规定为半封建制度”,因而“中国革命现在阶段底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决议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对现阶段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的性质作了科学的说明。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分析,遭到了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的疯狂反对。取消派、改组派、国民党右派,都群起鼓噪,竭力歪曲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于是,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爆发了。
    在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国内外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为了达到歪曲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性质的罪恶目的,肆意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曲解中国历史。他们当中不少人乱搬“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词藻,企图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个别言论,制造理论上的混乱,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这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也成为他们篡改和歪曲的重点对象之一。
    三十年代初,有些反动文人发表了不少所谓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研究文章。他们竭力贩卖苏联马扎亚尔学派“亚细亚生产方式为特殊的东洋社会”的观点,否认中国历史上有过奴隶制社会,鼓吹中国的封建社会早已瓦解。中国历史上既然没有经历过奴隶制社会,那当然是“国情特殊”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当然也就不适合中国了。中国封建势力既然已经瓦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封建任务当然就可以取消了。这正是他们“研究”的目的所在!
    为了抨击形形色色的所谓的“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揭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真正含义,阐述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未来的走向,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如郭沫若、吕振羽、何干之、刘梦云等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最初探索。
    其次,从中国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提出,也是刚刚诞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向纵深发展的强烈要求。
    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后,李大钊、李达等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历史研究。1919-1920年,李大钊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和《史观》等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后,他又陆续写成《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等文,开始以历史唯物主义来考察中国社会的现状,指导史学研究。继李大钊之后,瞿秋白、萧楚女、蔡和森等也写出了一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著作。这些都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但是,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明显地带有草创阶段的痕迹。就史学理论而言,它注意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注意到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尚未予以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就具体研究而言,它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只是微观的、个别的、局部的,还没有上升到对中国历史的总体的、系统的研究。要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肃清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的流毒,创立科学的中国通史体系,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就必须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解开古代东方各国历史发展之“谜”的钥匙。不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也就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不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也就无法揭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真正奥秘。由此可见,科学地阐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正确地把握它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内在联系,对于新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来说,是多么的迫切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