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2)

二、问题争论的过程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从二十年代末开始到建国前夕,可分为三个时期:
    从1928年马扎亚尔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一书的出版,到1931年2 月苏联共产主义学院列宁格勒东方学会和东方研究所共同举行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会的召开,是争论的第一个时期。这一阶段的争论,主要是围绕马扎亚尔等人的“东洋社会论”的观点而展开的。1928年,苏联出版了马扎亚尔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一书。作者在书中重弹普列汉诺夫早在1908年所著《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一书中的老调,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独特的东洋社会”或“东方社会”,并且断言,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破坏的,乃是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③。马扎亚尔的这本书出版以后,在苏联、日本和中国都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从而展开了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热烈争论。
    1928年,苏联的杜博洛夫斯基出版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封建制度、农奴制度及商业资本主义之本质问题》一书。他批评马扎亚尔不应当把亚细亚生产方式当作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形态,认为“在亚洲的不同时代及不同区域中,曾经有过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不同的社会经济要素”。在他看来,“对农民封建的以及一部分农奴式的剥削,构成亚细亚社会的基础”④。1931年,曾来中国考察农业问题的约尔克发表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专文。他不承认有特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认为东方各国的前资本主义关系是奴隶制和农奴制的混合物,地租采取赋税形式是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⑤。他断言:“(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和国家的学说是对立的。”⑥同年2月,哥德斯在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会上,对马扎亚尔的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指出:“马扎亚尔学派所拥护的(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不仅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的根本问题上的方法论,也抹杀了现代东方封建主义残余问题,这样的理论在政治上是有害的。”在他看来,亚细亚生产方式只是马克思在读到摩尔根《古代社会》之前的一个“假设”至于这种生产方式作何理解,哥德斯说:“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封建主义而不是其他。”⑦至此,第一阶段的争论以马扎亚尔学派的论点被清算而告结束。马扎亚尔本人也于1930年声明放弃帝国主义在中国所遇到的是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论点。
    在第一阶段的争论过程中,中国方面,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中除郭沫若发表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原始社会⑧说以外,其他史学家没有发表具体的意见。相反,某些文人如李季、胡秋源、杜畏之、王宜昌等,则利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大做文章。他们竭力贩卖马扎亚尔本人也声明放弃了的观点,用所谓“东洋社会论”来歪曲中国历史、歪曲中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从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逐步由苏联发展到中国。
    从1930年哥德斯“假设论”的发表,到1938年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的问世,是争论的第二个时期。
    马扎亚尔的“东洋社会论”本来就包括“封建主义论”的内容,批判马扎亚尔的哥德斯也认为“亚细亚的”是“东洋封建主义的特殊性”。后来,柯瓦列夫又倡东方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变种”说;雷哈德又倡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说,早川二郎又倡“贡纳”说;森谷克又倡“原始共产社会”说。中国方面,郭沫若仍然坚持原始社会说,何干之同意“贡纳”说,吕振羽在三十年代初出版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书中,则同意哥德斯的“假设”论和“东方封建主义的特殊性”,而翦伯赞则支持柯瓦列夫的“变种”说。一时间,各种学说,纷纷扬扬。这样,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就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史尤其是东方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问题的中心也转移到中世纪史和古代史乃至原始社会史的历史科学研究的范围。
    1938年,斯大林发表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对全人类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作了明确的定式,说明了古代亚细亚诸国历史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一样,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社会,并没有存在过什么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阶段。次年,马克思的遗稿《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一文在苏联正式发表。根据马克思在遗稿中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苏联史学家斯特鲁威和阿甫基耶夫先后开展了对亚洲和北非地区诸国古史的具体研究,提出了“古代亚细亚论”和“古代东方论”,给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以彻底的清算。中国方面,吕振羽在《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修正了以前的看法,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不同于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后来,在《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修订本)及《中国社会史诸问题》等著作中,又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奴隶制的说法进行了详尽的论证。与此同时,侯外庐还依据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的有关论述,独辟蹊径,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入手,具体地分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形成途径和特点等问题,写成了《苏联历史学界诸论争解答》及《中国古代社会史》等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具有独到见解的著作。从1938年以来,是争论的第三阶段。
    建国前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前后大约三十年。通过争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逐步占据了史学研究的主导地位,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消除。伴随着这场争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逐步形成、发展和繁荣起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