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蒋介石并没有履行在西安达成的协议,和平局面并不稳定。为了巩固初步实现的国内和平,推动蒋介石向抗日方面转变,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有原则、有限度而又是必要的重大让步,受到了全国人民和与会的国民党左派进步人士的拥护和赞赏。会上,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十三人提出了《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案》,亲日派精卫则提出了一个《“剿共”政治决议案》,抗日派同亲日派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领袖,在会上默许和支持了宋庆龄等人的提议案。这次会上还通过了一个所谓《根绝赤祸案》的决议,虽然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进行了诬蔑,但规定取消国民革命军与红军的对立;取消国民政府与苏维埃政府的对立,共同遵守三民主义;停止武装暴动之阶级斗争。从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实际上已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政策。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蒋介石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急局面,迅即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部署。事变的第二天,蒋介石电告宋哲元就地抵抗,“宛平城应固守勿退⑦。为了表示支持宋哲元就地抵抗,蒋介石派出四个师“向石家庄或保定集中”,并要求宋哲元“从速构筑预定之国防线工事”,并“速回保定指挥”⑧。7月17日,蒋介石又在庐山发表谈话,明确宣布“应战”。并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总之,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⑨他在谈话中还表示:“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⑩蒋介石的这个谈话,是他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实际上确定了他决心抗战反对妥胁方针的立场。7月20日,蒋介石由庐山返回南京,立即召集全国军政要员到南京研究抗日对策。同日,反蒋派的桂系李宗仁等通电表示拥护蒋介石抗日。国民党内部的其他反蒋派系也都纷纷通电表示拥护蒋介石抗日,服从蒋介石的指挥,从而更加坚定了蒋介石决心抗日的立场。7月30日,平津失守后,蒋介石发表了《告抗战全体将士书》:“现在,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那就必须不惜牺牲来和倭寇死拼。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只有齐心努力杀贼,驱逐万恶的倭寇。”(11)表明了他坚决抗日的态度。但在国共合作抗日问题上,蒋介石一再拖延,不做具体解决。8月9日,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之势难以避免,蒋介石被迫宣布从此进入对日抗战,令参加南京会议的全国各地高级将领迅速回到部队,开始军事行动,接着蒋介石为了尽快实现全国抗战的局面,加快了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谈判。在谈判中,作出了许多让步,并放弃了一些苛刻的条件。如在红军改编问题上,“西安事变前只允许编三千人,后拟加为五千人,经过斗争蒋介石又准编两个师八个团一万五千人,后又准编为三个师六个旅四万五千人,但其各师参谋长与师内各级副职,自副师长乃至副排长人员,皆应由国民党派充”。由于中共的坚决抵制,蒋介石最终放弃了这一蛮横要求。关于边区政权及行政长官由谁担任等问题,蒋介石最后也都作出了让步。这样就使国共合作抗日、红军改编等得以顺利进行。在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不久,蒋介石又同意将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边界十三个地区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同意按八路军、新四军编制人数发薪发饷以及武器弹药等。蒋介石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这些表现,使国内出现了一些民主团结、共御外敌的新气象,受到了中共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称赞和拥护。毛泽东指出:“以西安事变和国民党三中全会为起点的国民党政策上的开始转变,以及蒋介石先生7月17日庐山关于抗日的谈话,和他在国防上的许多措施,是值得赞许的。”(12)朱德也说:“这时期国民党当局政策的转变,是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所欢迎、所赞助的。”(13) 为了加紧抗战的部署,1937年8月12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商议抗战大计。会议改组了最高统帅部,以军事委员会作为抗战最高统帅部,任命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会议讨论并制定了持久消耗战的作战方针,重新划分了战区,调整了全部军队的部署。以南京国防会议为开端,促成了我国抗日战争的战时领导体制和抗日的军事部署,为有效地组织全民族自卫战争奠定了基础。 南京最高国防会议之后,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军,连续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重大防御战。这些防御战虽然最后大多失利了,但是正面战场的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并给日军以巨大的杀伤和消耗,迫使日军不得不停止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毛泽东对此评价道:“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这个时期内,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和全国人民民族义愤的高涨,使得国民党政府政策和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样就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涨,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这使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成为可能。”(14) 3 抗日战争进入敌我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以军事进攻迫使蒋介石投降的目的告一段落,继之而来的是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以“反共”来诱惑国民党投降,破坏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1938年11月,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第二次对华声明,改变了同年1月16日第一次对华声明中“今后不以国民(党)政府为(谈判)对手”的政策,公开声称:“如果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15)12月22日,近卫内阁又发表了《关于调整日华邦交的谈话》,放弃了第二次声明中以蒋介石下野“更换人事组织”的条件,提出只要降日反共,就允许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存在(16)。与此同时,曾一度支持蒋介石抗战的英、美等国也加紧了对国民党的劝降活动。企图在东方以牺牲中国求得同日本的暂时妥协,以便集中力量对付西方的德国。于是从1938年冬开始,英、美多次积极策划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以压迫蒋介石投降日本,结束中国的抗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