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文明大国的中国,她的存在与发展,以千百年代代相续的农民的辛勤劳动奠定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以历代王朝的更迭为形式的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无不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意志、情绪的变化休戚相关。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虽有时代的特征,但也与农民的命运直接相连。农民与国运,一脉相承。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主要成分就是农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农民战争胜利的成果。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农民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过程。无论是从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学术深度而言,还是从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言,研究中国农民史,探索农民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和作用,把中国农民史的问题列为重大课题加以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的时代印痕,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曾成为“显学”。一味“拔高”的研究方式,使中国农民史的研究进退维谷,以至有的史学杂志主编看到农民战争史的稿子就断然退稿。应当指出,农民战争史不等于农民史,后者的涵盖面要广泛得多,内容也深刻得多。以往那种对农民战争史不重视辩证法的研究倾向应予总结。80年代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而要农民承担历史“罪责”的偏颇观点也不足取。我们只能从中国历史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东西方社会历史比较研究的成果,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的形成、发展、性质、作用以及同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对中国农民史的研究应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使之成为中国国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社会人数最多也最重要的一个阶级,我们需要通过历史的追溯,对农民这个阶级的特性、作用和不同历史阶段的趋向,予以深化研究。作为古代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它是如何承受封建制度的统治的?作为社会稳定因子的主要成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情绪的变化起着怎样的影响?必须承受的社会负担、商品经济活动和农民生产水平的承受力平衡系数应控制在一个什么水平上?官僚制度和农民的依存和对立关系如何调节?创造了文明又得不到充分教育的农民何以长期处于文盲加群氓的状况?稳定的农民为什么会转化为不稳定的流民?上述问题,都可以在中国农民史的课题中深入探讨。它将是中国社会历史经验和成败得失的总结。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就会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中国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各个史学分支领域,从农民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新的探索,将可能获得深层次的开拓。 传统的力量,历史的积淀,现实的借鉴,时代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切切实实重视中国农民史的研究。当我们回眸历史、瞻望未来,把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化为众多学者的群体的理论成果时,我们的认识就能深化、升华并转化为物质的现实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