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竹书纪年》非伪书辨(2)

三,朱说:《古文》全用夏正,杜预之言可据。《今本》:“平王五十一年春三月已巳,日有食之”。“桓王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全袭《春秋》,可疑三也。
    朱说“《古文》全用夏正”,意思是说《今本》不用夏正,但并未举出实证。查《古文》第152条:“幽王十年九月桃李实”;第159条:“晋庄伯八年十月庄伯以曲沃叛”,其月份皆与《今本》同。故《古文》与《今本》所用“三正”相同。
    朱氏举两例证明《今本》“全袭《春秋》”。此说不对。因为《今本》除了晋魏时事外,其他史事皆应抄自存于宗周的古史或百国春秋。《春秋》是鲁国断代专史,亦应如此,谈不上谁抄袭谁的。
    可笑的是,朱氏所举两例正好否定了他的《古文》夏正说。前例“三月已巳,日有食之”;《今本》是“二月乙已(应是已巳)”。前者是周正,后者是殷正,全非夏正。 查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前719年2月22日“鲁隐公三年二月已巳,日有食之”,用的也是殷正; 不过,张氏却把前720年误为前719年了。后例“桓王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用了秦正,亦非夏正。
    笔者对《竹书》纪有年月日完整条文的考察,在前1051年和前1050年“武王伐纣”的殷周交替的两年,前者用殷正,后者则转为周正。西汉以来,由于不知历法的变动,大多数史学家在寻找“武王灭殷”的年月日时至今争论不休。据《竹书》记载,武王灭殷是在帝辛五十三年(殷正)一月三十日,或在武王12年(周正)2月30日,即公元前1050年2月10日。
    朱氏不懂“三正”,妄疑《竹书》。
    四,朱说:《史记·正义》引《纪年》云,“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273年更不徙都。”《今本》则云,“武乙三年,自殷迁于河北。 十五年,自河北迁于沫。”不知盘庚之徙,已居河北。妄袭《史记》,又杜撰迁沫之文,可疑四也。
    《史记》所言“273年”,因版本不同,另有275、773年之说。 陈梦家等相信275年,郭沫若等相信773年。三者皆误。查《竹书》前1302年盘庚迁殷,前1050年武王灭殷,其积年是253年。 问题不在于三个年数之误,而在于此条非《竹书》正文,是张守节本《竹书》里的后人读史的附加语,并且是错误的附加语。把它当成真经,又相信其积年是正确的,怎能不错上加错呢!此条在裴骃本、沈约本中皆无,故其产生年代应在梁以后,唐以前。
    关于殷人迁都,朱氏妄加怀疑。据笔者研究,《史记·殷本纪·世表》所记盘庚迁殷,复渡河“南治毫”有误。此史事因《竹书》和甲骨卜辞而得到纠正。《竹书》载:盘庚十四年(前1302年)迁殷(小屯),其后世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冯辛、庚丁、武乙皆居小屯;武乙三年(前1157年)迁河北(邺),武乙十五年(前1145年)迁沫(淇县),文丁元年(前1124年)迁河北(邺),帝乙元年(前1111年)迁沫并改名朝歌,其子帝辛(纣)仍居朝歌。可见,不是《竹书》“妄袭《史记》,又杜撰迁沫之文”,而是朱氏妄疑《今本》。
    五,朱说:《史记·集解》引《纪年》云,“夏用岁四七一年”。《今本》附注云:“起壬子,终壬戌”若然,则431年矣。可疑五也。
    看来,朱氏是信《竹书》的附加文而不信正文的。查《竹书》帝禹“元年壬子”是前1989年,帝桀三十一年壬戌是前1559年。两者相减,正好是431年,与小字附注同。朱氏不知“471年”的条文是后人读《竹书》时的四条附加文之一,而以错误的附加文怀疑《竹书》,这是朱氏以及乾嘉学派、古史辨派否定《竹书》惯用的伎俩。譬如,顾颉刚在《古史辨一》的自序里说:“夏代的年数,最长的是《路史》,凡490年;最短的是《今本竹书纪年》,只有365年多(内有未详的数年); 最普通的是《古今纪要》,为439年。其余471年、441年、432年的都有。各个编纂古史的人的闭着眼睛的杜造,到此完全证实”。顾氏不仅批评了朱右曾,同时也批评了自己,因为他拿不出不杜造的正确年代。
    同样主张“431年”的也有正误之分。 如施之勉在《史记夏本纪校注》一文里提出的“431年”是起自前2169年,比《竹书》的前1989 年提前三个甲子,即180年,当然是错误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