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谷梁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问题考辨(3)

三、《谷梁传》是不是谷梁子所作的
    《谷梁传》作者,最早提及的是《汉书·艺文志》,以为是谷梁子,但具体名字不详。而后世学者却不知何来所据,给谷梁子取了六个名字。比较不同的文献记载,计有喜、嘉、赤、淑、俶、寘六种不同的名字。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考证意见。阮元《十三经校勘记》引王应麟云,“谷梁子或以为名赤,或以为名俶,颜师古又以为名喜”,按云:“作‘俶是也。齐召南云:《尔雅》‘俶’训始,故字元始。”清代今文经学家皮锡瑞认为谷梁子的几个名字不是专指一人,可能是代表不同时代的传经者〔8〕。而皮氏此说, 近代吴承仕先生在《经典释文叙录疏证》中却把它看作是“不明声类,而妄为说”。吴氏依靠声类转换的分析,指出一人六名是“字异而人同”。
    综观有关谷梁子其人的记载,虽存在着名字不同,但几乎没有人否认历史上有谷梁子之人。可是,他是不是《谷梁》的作者呢?这个问题史阙有间,也很难说清楚。笔者认为,谷梁子与《谷梁传》的关系,就好比孔子跟《春秋》的关系一样。他很可能是《谷梁传》的重要传经者之一,主要是对子夏所传给后世的《春秋传》文本作过一番修补和删定工作,以致后世学者把著作权归给他。这可通过考辨汉代以前《谷梁》的流传情况和谷梁子生活时代的有关记载,得到推证。以下分两点来说:
    第一,“子夏传谷梁子”的说法不可信。因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子夏小于孔子四十四岁,当生于公元前508年;这样, 要是有子夏传谷梁子之事,至晚也不会迟于前420年左右。 但按桓谭《新论》“《左氏》传世后百余年,鲁人谷梁赤为《春秋》,残略,多所遗失”,和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糜信注以为谷梁子“秦孝公同时人”的说法,谷梁子的生活年代不应早于前四世纪中期。据一些学者考证〔9〕,“谷梁子传荀子”的说法基本可信, 即可证明谷梁子跟荀子的生活年代相距不远。如此说来,谷梁子不可能是子夏弟子。很可能正如钟文蒸先生所猜想的一样,谷梁子是受业于子夏之门人,而不是受业于子夏之门。
    第二,既然谷梁子不是子夏弟子,就不能肯定《谷梁传》全是子夏所传的,更不能肯定它是谷梁子所作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就说:“旧题赤撰,亦非也”,因为“《公羊》《谷梁》既同师子夏,不应及见后师。又‘初献六羽’一条,称‘谷梁子’曰,传既谷梁自作,不应自引己说。且此条又引‘尸子曰’。尸佼为商鞅之师,鞅既诛,佼逃于蜀,其人亦在谷梁后,不应预为引据。”同样的理由,马培棠《国故概要》不仅用来怀疑“谷梁子为子夏门人”之说,而且进一步提出:“则《谷梁传》是否出于一人之手,实亦成问题。”其实,《谷梁传》既是源于子夏所传,说明在谷梁子之前已有子夏《春秋传》的流传。关于汉代以前《谷梁》的流传情况所据一向不明, 传统说法包括三方面:1、仅靠师徒之间的传承;2、是口耳相传的,不见诸文字;3、是一线单传,不公诸于众。假如传统说法是指《谷梁传》成形之后的流传情况,则从《谷梁传》文中所引的补充解释来看,至少表明在其文本定形之后还有不少改动。而使其定形的传经者可能就是谷梁子。由此得出:谷梁子既是子夏《春秋传》的传经者,又是删定者。真正意义上的《谷梁传》当始于谷梁子。但在他删定之后,仍有后代传经者不断修正,以至出现抄袭他传的现象。
    四、《谷梁传》是不是作于战国,成书于汉昭、宣时期
    应该说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由于《谷梁传》在先秦时期的情况缺乏史料可供考据,对于这些问题,两千年以来的研究者只能提出疑问而不可能作什么补充。也正是如此,我们才有必要根据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本问题的结果来进一步推证。试论如下:
    1、作于战国时期。这可从两方面加以考察:第一, 如果《谷梁传》是子夏所传的并在流传过程中被辑为定说,则其当作于战国时期是无疑的;第二,如果它是谷梁子凭空杜撰出来的,则其写作时代就难以确定,有可能是在战国,也有可能是在秦汉之际。据列申叔先生的《谷梁荀子相通考》,以为“以上十二条,皆荀子传《谷梁》之证”,而荀子是生在秦统一天下之前,则《谷梁》也应作于荀子以前的战国时期。相反,据日本学者本田成之所论,则以为“《谷梁传》是从荀子而传,在秦汉之际加以种种要素;至于现在之书,可以断定其成于汉初。 ”〔10〕其实,既然谷梁子是《谷梁传》的删定者,《谷梁传》至少早在谷梁子之前已存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作于谷梁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之前。
    2、它不是成书于汉昭、宣时期。主要理由有二:第一, 《谷梁传》虽然不是经过相当长的口耳相传才被写定成书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有口耳相传的事实。不妨稍作推测,倘若可以肯定孔子在《春秋》文字以外另有褒贬之义,则“其义”只是口传给他的某些弟子,并未由他亲自写之于书,后由他的弟子把他口传的“义”,笔之于书的或继续口传的也决非一人,而相传却只有子夏经传于世。可以推测在子夏时代,孔子所传的《春秋》经义是以子夏传授的为主,而其他弟子所传的都不及子夏,以致逐渐失传或仅有片言只语流行于世。子夏所传的“经义”,经过若干年后口传到谷梁子时,由于相隔几代的口耳相传,难免“残略、多所遗失”,但文本的主体尚在,于是谷梁子作为一代《谷梁》的传人不忍圣人经义流散于当世,便广采博览有关解说《春秋》经义的言论,重新加以删定并编著成书,所以后世学者把他的姓氏作为书名,把他当作该书的作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