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17年窦太后拥立 窦太后 殇帝刘隆 百余日 9个月 邓太后拥立 邓太后 安帝刘祜 13岁19年邓太后拥立 邓太后 少帝刘懿 不详8个月 阎太后拥立 阎太后 顺帝刘保 11岁19年宦官孙程等拥立 冲帝刘炳2岁6个月 梁太后拥立 梁太后 质帝刘缵 3岁2年 梁太后拥立 梁太后 桓帝刘志 15岁21年梁太后与兄梁冀等梁太后 灵帝刘宏 12岁22年窦太后和父窦武等窦太后 废帝刘辩 17岁6个月 何太后拥立 何太后 献帝刘协9岁32年董卓拥立 从表中所列可见,在东汉一代14个皇帝中,从章帝以后的11个皇帝,即位时没有一个达到20岁,年龄最大的是废帝刘辩,即位时年17岁,最小的如殇帝刘隆,则只出生几个月。在东汉的196年的统治时期中,只有光武帝、明帝、章帝这三个皇帝的六十多年中,权力可以说是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从和帝到献帝的137年中, 不少时间均是由皇太后临朝称制,控制着国家的最高统治大权。范晔考察到了这一历史特点,所以把皇后从《外戚传》独立出来而设《皇后纪》,它既不同于华峤《汉后书》中的《皇后纪》是为了“配天作合”而设,也别于《三国志》、《晋书》的《皇后传》。这就是《后汉书》在编撰本纪中的特色。 在列传的编撰中,《后汉书》的特色更为突出。从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史书,是以人物为中心纪事的,列传的记载人物,根据各种具体的不同情况,有一人一传的单传,有二人以上或三五人在一起的合传,有按人物从事活动性质的类别结合在一起的类传。类传中又有以周边少数民族为中心记载的《匈奴传》、《四夷传》等。《史记》有类传十八个,属于记载少数民族的有六个。班固沿袭司马迁开创的规范,在《汉书》设类传十个,其中三个为记少数民族者,七个为一般类传。为什么《汉书》比《史记》要少八个类传呢?除记少数民族的减少三个外,其余五个是《仲尼弟子》、《刺客》、《滑稽》、《日者》、《龟策》。这五个传所记载的内容,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和史事,因此,班固撰《汉书》时,没有必要承袭,自然就略去了。《汉书》是断代为书,与《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不同。这就是类传比《史记》少的主要原因。《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而作,在类传的设置上,既承袭了《史》、《汉》的几个名目,又增加了七个新传,共计设类传十六个。其中除六个是记少数民族者外,只有三个是沿袭《汉书》的,这就是《循吏》、《酷吏》和《儒林》。至于《史》、《汉》的《外戚》本为类传,因范晔已将它改入《本纪》,就不计在类传中了。 范晔新增设的七个类传中,《方术列传》是继《史记》中的《扁鹊仓公》、《日者》、《龟策》三传而来,严格地说还不算是新创。只是由于《汉书》既无其目,而《方术》又是集三传内容于一处,因此,也就算作新的类传了。至于有的学者提出,还有一个关于记孝子的类传,认为《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是“合诸有孝行者而成的集传”,是未标《孝子传》的类传,(见《中国史学家评传》上,193页,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细读《传》中各人行事, 不都是指孝子。如赵孝平生行事,不见有孝行,淳于恭亦以友爱著称,无孝亲事迹,新增类传有八之说,未为确论。在七个类传中,《党锢列传》乃为东汉之特有史事而作,以记载当时宦官和外戚两个政治集团把持朝政,排斥名士官僚士大夫集团,曾两次大兴党锢之狱,以镇压其反抗的历史事件的。由于这是东汉时期所特有的历史事件,作为记载其事的类传,也就仅出现于《后汉书》中,以后的各史,就无从沿袭了。至于其他的六个类传,全部沿袭下来。范晔新增类传对后世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了。今按原书的顺序,略加论列如下: 第一个是《宦者列传》。宦者就是宦官,也称阉人、太监、阉寺等,是在宫廷内服侍皇帝的仆役。宦官的设置加起源很早,但真正在朝廷中形成一股势力,还是从东汉开始的。当时在太后称制时,往往是通过宦官来发号施令的。当外戚擅权时,皇帝往往就和宦官结合在一起,以夺取统治权力。因此,在东汉中后期,宦官就成了“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的显赫人物,由仆役变成了掌权者。这股政治势力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直到灵帝末年,袁绍领兵入宫大举捕杀宦官,无论少长皆杀之,死者达2000余人,甚至有无须而误死者。这样一来,宦官们被彻底清除,而不久之后,东汉也就随之灭亡了。有这样一个历史现实,范晔新增《宦者传》是完全必要的,是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东汉以后,宦官既然历朝都有,而在各朝的纪传体史书中,也就多有宦官列传的设置。《魏书》称为《阉官传》,其他各史均称《宦者》或《宦官》传。追本溯源,无不沿袭于《后汉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