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前面主要讲了为什么要和怎样形成特色的问题,讲的是“个性”;这里还要讲一点“共性”,就是不论你怎样办出特色,有几个问题是史学基地建设过程中都应该注意的。这些问题主要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学术和工作环境,还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况。 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办好史学基地的重要保证,这道理似乎不用多说。领导班子如果不团结,搞内耗;或者脱离群众,独来独往;或者没有点子,没有章法,当然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群众的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反之,领导班子有思想,有干劲,能团结,讲民主,困难再多,也能做出成绩。我这里想强调一点是,领导班子的视野要宽阔一点。不是讲要办出特色吗?但也要防止满脑子就是自己的“特色”,别的一概都不关心,那也是不行的。我们历史学界似乎有这个毛病,就是“专业”的观念过深过重。不但搞历史的,别的学科的事一概不予关心,而且搞中国史的不管世界史的事,搞近代史的不管古代史的事,搞政治史的认为经济史、文化史超出了自己的专业范围,甚至研究辛亥革命的连有关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文章都不大有兴趣去浏览。结果,学术圈子很小,思想也容易弄得狭窄起来。我以为,这种状况,是急需改变的。史学基地的领导,除了致力于办出自己的特色外,还应多引导大家关心史学领域甚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某些应该关心、值得关心的问题。 学风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把它称作“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整顿党的作风》)几乎可以把学风看作是政治素质和学术素质的一种综合反映。对于一个立志献身学术事业的人来说,养成一个好的学风,是一辈子受用的事;对于一个教学和研究单位来说,造成一个好的学风,任何一位新成员的介入,都会很快受到积极的薰陶。所谓好的学风,一般来说,就是指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指实事求是;而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坚持对历史事实、历史真相的尊重。一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与评价,对历史观点的肯定或否定,唯一的依据是看它是否符合历史真实。目前,在一部分人那里,学风不正的问题表现得相当严重。无根据的瞎说,捕风捉影的武断,把老祖母的嫁衣翻出来当作时装的“创新”,跟在古人、洋人后面鹦鹉学舌的“开拓”,以及粗制滥造、抄袭拼凑等行为,虽不能说成了“时尚”,至少在某些出版物中曾招摇过市。一个认真严肃、为社会负责的学术工作者,实在应该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嗤之以鼻。 史学基地要健康地得到发展,还需要靠大家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学术环境和工作环境。在这里,政治空气是浓厚的,政治方向是明确的,学术氛围是民主的,同志关系是融洽的。不同学术观点可以畅所欲言地争论。工作上没有那么多扯皮拆台,紧张而有序。在这样的环境里,必定是事半而功倍,办法更比困难多。 最后还想谈一下精神状态问题。文科基础学科,包括历史学在内,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问题,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国家设立史学基地,也可以看作是为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一种政策性措施。但在一个相当时期之内,条件的改善毕竟还是很有限的,不能指望过高。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以为更加重要的是振奋我们的精神,勇敢地去正视现实,克服困难。唉声叹气无济无事,怨天尤人也无此必要,心灰意冷更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国是一个史学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看看史学发展的历史,有些大部头历史著作固然是当时的朝廷集中了多少人力物力才完成的,但也有不少史学名著是作者在穷愁潦倒的困境中发奋写出来的。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急剧变化的现实和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呼唤着学术的繁荣,历史学也正是大有用武之地。不看到这一本质现象,却被某些暂时的困难弄得心神不定,岂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