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以《三国志》名垂后世,《华阳国志》、《晋书》皆有传。然《华阳国志·陈寿传》记事时序多有错乱,《晋书·陈寿传》记事时间多不明确且有差误。二书相互抵牾之处也有之,如陈寿卒年问题,二书记载就绝不相同,故而陈寿入晋后历官、行事的年代多不易确定。 本文试图通过《益部耆旧传》成书年代的探索,来确定其入晋后出仕的年代。 一、《益部耆旧传》成书年代考 《华阳国志》卷十一《后贤志·陈寿传》记称: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治闻,作巴、蜀《耆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1〕 《益部耆旧传》的修撰及成书年代问题,关涉到陈寿仕历,不能不考。笔者以为,陈寿《益部耆旧传》之作,当始于蜀亡前后,即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前后, 最后成书不会早于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267)。 其据有二:一是《三国志·蜀书·谯周传》裴松之注引陈寿《益部耆旧传》曰:“益州刺史董荣图画(谯)周像于州学,命从事李通颂之曰:‘抑抑谯侯,好古述儒,宝道怀真,鉴世盈虚,雅名美迹,终始是书,我后钦紧,无言不誉,攀诸前哲,丹青是图。嗟尔来叶,鉴兹显模’。”〔2〕谯周因劝蜀后主刘禅出降, 魏相国司马昭“以(谯)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3〕李通颂文中所谓“谯侯”即指此。益州刺史“董荣”,或作童荣。清万斯同《晋方镇年表》、民国吴廷燮《晋方镇年表》记益州刺史情况如下: 泰始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 万斯同 袁邵 袁邵童策童策童策 吴廷燮 袁邵 袁邵童策童策 吴《表》于五年下注云:“李密《陈情表》‘刺史臣策,举臣秀才’即此,刻本或作‘荣’,《四川志》竟作‘董荣’。今从万《表》,仍作童策”〔4〕。《古文观止》载李密(224-287)《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5〕据学者考证,《陈情表》作于泰始三年(267),知是年董荣已为益川刺史, 故而知陈寿《益部耆旧传》成书不会早于泰始三年。 二是:《晋书·陈寿传》记载云:“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沈滞者累年。”〔6〕这段文字说,蜀亡之前,陈寿在丁父忧期间,因自己身体染疾使婢女侍候他吃丸药而遭到乡党贬议,蜀亡后,因此事仍多年未被起用。蜀亡于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次年为咸熙元年(264)。咸熙元年至泰始三、四年这四年多时间内,可能就是陈寿修《益部耆旧传》的时间。 按:或有君以为,裴松之所引《益部耆旧传》,非陈寿之《益部耆旧传》,而是陈术(申伯)之《益部耆旧传》。笔者以此言非也,依据有二,附论于此。 裴松之引书之例,初见之书则注明作者姓名及书名,再见者则略去作者姓名而只注书名。如《蜀书·刘二牧主传·刘焉传》开篇第一段下引注作“陈寿《益部耆旧传》”,〔7〕以下凡《益部耆旧传》皆不再注明“陈寿”二字,只注明书名而己。此一也。 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云:“裴松之、颜师古注史,皆引陈寿《益部耆旧传》,无引陈术者”。〔8〕此二也。 二、陈寿入晋历官年代考 关于陈寿入晋后的历官情况,综合《华阳国志》、《晋书》本传,其入晋后历职如下:佐著作郎、著作郎,巴西郡中正、平阳侯相(按:《晋书》本传作“阳平令”)、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其中中正、平阳侯相二职,有明确年代相系。治书侍御史一职,年代可考定。散骑常侍一职,关涉到陈寿之卒年,问题最大。佐著作郎、著作郎、太子中庶子三职,约略年代可考知。 (一)“中正”官是专任、兼领问题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谯周传》中自述:(泰始)五年,予尝为本郡中正,清定事讫,求休还家,往与(谯)周别。周语予曰……六年秋(谯)周为散骑常侍,疾笃不拜,至冬卒。〔9〕 所谓“本郡中正”, 即陈寿家籍巴西郡中正官。 其在泰始五年(269)已任中正官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任“本郡中正”官是专官(专职)还是领官(兼职)?《华阳国志·陈寿传》:“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据此之言,似为专官。《晋书·陈寿传》:“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据此之言,似是领官。 笔者认为,“中正”一职当为领官,因为其与谯周告别是在京城洛阳。当时,“三年一清定”事罢,陈寿请求休假还乡,获准后便到当时居住在京城的谯周宅第,与恩师告别(详见《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此不赘述)。既是领官,当时陈寿在京城以何职兼领巴西郡中正?是否如《晋书》本传所记以“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二)佐著作郎、著作郎及平阳侯相的年代问题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附其《上诸葛亮集表》云: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蜀丞相诸葛亮故事。……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已,平阳侯相陈寿上。〔1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