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后贤志·陈寿传》记载:(陈寿)少受学于散骑侍谯周,……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再为著作郎。……出为平阳侯相。(张)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复入为著作。〔11〕 《晋书·陈寿传》记称:仕蜀为观阁令史。……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沈滞累年。司空张华(按:张华任司空为晋惠帝元康六年(296)正月, 时任当为黄门侍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虽然不能远避嫌疑),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按:似为“平阳”之误)令。撰《蜀相诸葛亮集》。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按:领本郡中正,在修《诸葛亮集》前之泰始五年,不当在奏上《诸葛亮集》之泰始十年之后。此误。)〔12〕 佐著作郎,著作郎二职,据《晋书·职官志》记载:“魏明帝太和(228-233)间,使诏置著作郎,隶中书省。及晋受命,武帝以缪征为中书著作郎。元康二年(292),诏曰:‘著作旧属中书, 而秘书即典文籍,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隶秘书省,后别自置省而犹隶秘书。著作郎一人,谓大著作郎,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13〕著作郎有“大著作郎”之称,佐著作郎可省称为著作郎。 综合上列诸家所记,陈寿入晋至泰始十年的任官情况大致如下:以佐著作郎入仕,寻晋为著作郎,领巴西郡中正,出为平阳侯相,再入为著作郎。 1、入仕为佐著作郎当在泰始四年(268)末 《晋书》本传称,“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此说可信。然张华为范阳方城人,未曾到蜀地任官,武帝践祚后,在京任职十余年,何以知陈寿之才?这中间当另有人向张华举荐,此人即文立。《华阳国志》称,陈寿撰成《益部耆旧传》,“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再为著作郎。”文立与陈寿同“师事谯周,门人以(文)立为颜回,陈寿、李虔为游夏”。〔14〕陈寿在丁父忧期间,因染病使婢女侍奉吃药,有近女色不孝之嫌,遭到乡党贬议,蜀平后因此事仍“累年”(多年)不能入仕,即地方上无人肯荐举。泰始三年(267)初,文立由济阴太守迁为太子中庶子。泰始四年六月,有诏曰:“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15〕恰《益部耆旧传》成,文立表荐其书,书、表经时任黄门侍郎张华手呈进(这可能是文立的巧妙安排),张华见而“爱其才,举为孝廉”,武帝善之,授佐著作郎。陈寿在蜀时曾为“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故《华阳国志》有“再为著作郎”之语,而其中“著作郎”当是“佐著作郎”之省称。时约在泰始四年末。 2、任著作郎当在泰始五年(269)间 佐著作郎官职太微,不能兼领郡中正官。而泰始五年时,陈寿已为巴西郡中正,故知其任佐著作不久便晋升为著作郎。 黄门侍郎、佐著作郎同属中书省。故此时张华、陈寿同在中书门下,时荀勖为中书监,荀勖、张华“深爱之”,便很快将陈寿晋为著作郎,时当在泰始五年间,并又向司徒府荐举,以著作郎职兼领巴西郡中正官。 3、受命编《诸葛亮集》在泰始七年或稍后 陈寿编《诸葛亮集》时为著作郎,自称是应“中书监济北侯荀勖、中书令关内侯和峤奏”,然其上《诸葛亮集》时在泰始十年(274)二月一日,而和峤任中书令是在此后五年的事,即咸宁五年(279)四月,史书也未记载其曾封过关内侯。所以,“和峤”当为“张华”之误。据《晋书·张华传》、万斯同《晋将相大臣年表》、姜亮夫《张华年谱》记考:张华“晋受禅,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 自泰始七年(271)继庾纯为中书令,至咸宁五年(279)四月迁度支尚书, 任中书令达十年之久,其间在泰始八年(272)又加散骑常侍, 故《华阳国志·陈寿传》说:“(张)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据此,陈寿受命编《诸葛亮集》不会早于泰始七年,出任平阳相侯当在此时之后。 4、泰始十年或称稍后再为著作郎 泰始十年(274)二月,陈寿表上《诸葛亮集》, “复入为著作郎”,直到咸宁四年(278)间。 总上所述,陈寿入晋以来至咸宁间历任如下:自泰始三四年间,《益部耆旧传》十篇书成,四年末,经同门学长、济阴太守、[中庶子]文立表荐其书,黄门侍郎关内侯张华见文立表及陈寿《传》,深爱其才,举为孝廉,武帝也称其善,除为佐著作郎,寻晋升为著作郎,领巴西郡中正。七、八年间,受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奏请,整理编辑《诸葛亮集》。《集》未成而出为平阳侯相。十年一月,在平阳侯相任上完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后,再入为著作郎。 (三)咸宁间、后历官的年代问题 王隐《晋书》云:杜预为镇南,入辞,启[巴蜀]有陈寿,才史通博,宜补黄散。上曰:“卿说晚。寿可作治书御史否?”预对曰:“唯在圣诏。”即手诏用寿为治书侍御史。〔16〕 《华阳国志·后贤志·陈寿传》记称: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昨适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张)华表令兼中书郎,而寿《魏志》有失(荀)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遵]继母遗令,不附葬,以是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转徙]后,再兼散骑常侍。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 《晋书·陈寿传》记称: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寿至此再致废辱……后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297),病卒,时年六五。 1、任治书侍御史当在咸宁四年(278)末 治书侍御史,《晋书·职官志》有载。陈寿得此官,王隐《晋书》、《华阳国志》、《晋书》记之无异词,皆为杜预推举,时间在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之时。杜预与陈寿同殿称臣,颇有才名,与荀勖的关系一直不好,而与张华志同道合,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杜)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17〕绝非巧合的是,杜预以度支尚书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继其任度支尚书者正是张华,时在次年四月。可见,杜预向武帝荐举陈寿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即有他喜爱陈寿才华的因素,也有与荀勖、张华关系的因素。中书令张华荐举陈寿为中书侍郎,中书监荀勖则排挤陈寿出任长广太守,陈寿以母老辞不就任。杜预时为度支尚书,本属局外人,可他却借出任荆州与武帝辞别之机,荐举陈寿为黄门、散骑侍郎,武帝因此职已授寿良,遂授以治书侍御史。足见杜预在武帝心中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