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也谈比较史学的逻辑特性(3)

西威尔从历史学最基本的解释功能出发,从史学解释的假说性质出发,把历史类比包括模型方法与比较方法的逻辑,归结为“假说验证”的逻辑,确实很富有启迪意义。
    对历史解释的权威性的最深刻的怀疑,来自“历史一度性”的观念。历史一去不返,怎能保证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解释是可靠的呢?而照西威尔的思路,我们不难引绎出一条推论:虽然历史现象不会原样再重复,但如果历史学家能够把所研究的事物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中,考察各种惊人相似又迥然而异的历史现象,并站在新时代科学理论体系的优越视点上,加以多方的类比、比较和对照,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然科学中实验的作用,尽可能地逼近历史的本来面目。法国、前苏联的一些学者,也认为类推、比较的方法能够验证有关的历史假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历史认识中的一种“间接实验法”。一人身世的荣辱悲欢,一代王朝的盛衰兴替,只有放置在绵延流转的岁月长河之中,放置在各个民族、国家和文明之间,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那一个别事物的真实的位置和价值。我国学者季羡林曾经指出,“比较研究中国历史,具体地说研究中国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问题,争论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到现在还没有大家都承认的看法。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认为就是缺少比较的方法。如果把其他文明古国,比如说印度,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细致地加以分析,加以对比,就会大大扩大我们的视野,会提供我们很多灵感,会大大有助于讨论的推进与深入”。〔16〕不仅宏观的问题,而且微观事物的斟酌审度,也要纳入阔大的背景之中。我国的历史学受古典传统影响很深,今后要想继续前进,有所突破和创新,关键之一,便是抛弃鄙薄历史类比的陈见,充分应用各种类比和比较的方法。
    注释:
    〔1〕M.布洛赫:《比较史学之方法》,见项观奇编《历史比较研究法》。104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2〕〔3〕G.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70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11〕小威廉。西威尔:《马克。布洛克与历史比较的逻辑》,见项观奇编《历史比较研究法》第146、148页。
    〔5〕范达人、易孟醇《比较史学》第80页,湖南出版社1991,。
    〔6〕庞卓恒:《封建社会历史比较研究的几个问题》, 《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
    〔7〕L.H.苏沃洛夫:《唯物主义辩证法》第17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8〕文载《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年第1期,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史》1991年第4期。
    〔9〕《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页,人民出版社1960。
    〔10〕谭其骥:《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复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2期。
    〔12〕A.斯塔尔琴科:《列宁的历史类比和对照方法》, 见项观奇编《历史比较研究法》第51页。
    〔13〕参见《历史类比刍说》,《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1993年第12期。
    〔14〕转引自章士嵘《认识科学导论》第218 页, 人民出版社,1992。
    〔15〕见项观奇编《历史比较研究法》第146-147页。
    〔16〕季羡林:《比较文学译文集。序言》第2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