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有一个特别现象,即农民起义和封建内战频仍,经常形成全国性的社会波动。这些波动多出现于主要朝代末期,与社会稳定相交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如秦末发生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战争,至西汉建立方告结束。西汉统治210余年,出现王莽改制, 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至东汉建立,社会才逐渐恢复稳定。东汉统治维持了140余年,发生黄巾起义,随后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大战乱,至隋统一全国,战火始息等等。对于这种周期性社会波动现象,人们早有察觉。东汉仲长统就认为,秦末和西汉末社会波动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社会发展就是治与乱的“周复”,这是“天道常然之大数”〔1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卷即说“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 也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统一与战乱交替的规律,社会波动是周期性发生的必然现象。 那末,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社会波动?对于这一问题,古人多归因于封建王朝统治者的贤庸。王朝前期统治者多比较开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因而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王朝末期统治者荒淫无道,“君臣宣淫”,“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因此“祸乱并起”〔3〕。 今人则更多地是从封建生产关系特别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上寻找原因,如认为王朝前期土地所有权分散,封建剥削较轻,因而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比较缓和,封建统治相对稳定;王朝末年土地兼并激烈、地租率较高等,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社会波动。我们认为,除了上述这些原因之外,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增长过快,人口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比例经常失调,也是引发社会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波动与人口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 提起人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很容易使人想起马尔萨斯人口论。1798年,英国牧师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发表了《人口原理》一书,提出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是一个永恒的自然规律。他否认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的决定作用,看不到生产力发展和生活资料增长的速度也会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完全抹杀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过剩的相对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把工人的失业和贫困归因于工人生孩子太多。我国理论界曾对马尔萨斯人口论进行过批判,揭露了它在理论上的反科学性和在政治上的反动性,以及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辩护的真面目。但是这种批判一度出现扩大化,把一些科学的人口观点如马寅初先生的人口观点也斥如马尔萨斯人口论。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时期人们只注意到人口增长的积极意义,而对人口过快增长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讳莫如深,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驾驭人口规律产生消极作用。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口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人口增长过快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生产包括两部分,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两种生产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恩格斯在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4 〕马克思主义又认为,在两种生产之间,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人类自身生产必须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两者必须按比例发展。具体说就是:作为消费者的人口总量必须同社会所拥有的消费资料的总量相适应,人口的增长速度必须同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相适应;作为生产者的劳动人口总量必须同社会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的总量相适应,人口的增长速度必须同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相适应。如果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比例失调,两种生产的正常条件都会受到破坏。这时,客观存在的内在要求就会强制地促使两者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类自身生产之所以必须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是因为物质资料生产要受到各种客观物质条件首先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社会所能提供的消费资料的数量是一定的,从而给消费人口的数量规定了一个界限;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社会所能拥有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是一定的,从而对劳动人口数量的需求也是一定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在各种社会形态下都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我们解放思想,冲破禁锢,科学地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增长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波动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封建社会两种生产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两种生产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增长缓慢,增幅有限;另一方面,人口却存在强劲的无限增长趋势。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增长严重不平衡。 (一)物质资料生产的缓慢增长 封建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始终处于次要地位。而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当缓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没有多大提高。清代农民的生产劳动从耕种到收获,如犁地、耙地、插秧、收割、打场所用的工具,与古代农书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描绘的没有多大差别。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还可以从粮食亩产中看出来,如表1: 表1 秦汉至清代粮食亩产量 资料来源: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194页。 由表1可见,秦汉至清前中期,粮食亩产由264斤增至367斤, 仅增长39.01%,年均增长率为0.16‰,接近停滞状态。 二是耕地面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增长也很有限。在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的发展只能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但是耕地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据统计,中国的可耕地资源约为20亿亩。封建时期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历代实际开垦的耕地远未达到此数。表2 是西汉至清朝历代最大耕地面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