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取舍之际见精神(4)

长编法的使用,也便于李心传对汇于《日历》之下的各种官私记载整体把握,从而综合考辨,决定弃取。如卷一九四记采石之战,正文除引用《高宗日历》、《高宗实录》等官书外,又用了近六千字的篇幅,备引蹇驹的《采石毙亮记》、员兴宗的《绍兴采石大战始末》、《李显忠行状》、《炀王江上录》、熊克《中兴小历》、王明清《挥麈录》、杨万里《虞允文神道碑》、赵甡之《中兴遗史》、《杨椿墓志》等十种私家著述中“参差不齐”的记载,然后综合考证,一一评析:
    臣尝以诸说参考之,采石之战,若非虞允文身在兵间,激励诸将,则将士溃亡之余,将鸟奔兽散之不暇;使敌人一涉江,则大事去矣!《毙亮录》所书虽简而尽,员兴宗记载差详,但其间如“麾数百舟”、“死以万数”之类,乃文士遗词之常语……固不可以此而遂没其实也。王明清、熊克乃谓诸将已却敌军,而允文后至采石,不已诬乎!按陈良佑撰《杨椿墓志》云“北主盛兵欲渡采石,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军事适至,趣舟师扼其冲……”良佑乾道中为吏部侍郎,与允文异论而遣责者也,此文出于淳熙四年,盖允文既没之后,而所云如此,则明清与克之言,诚不足信矣!《李显忠行状》又尽以为显忠之功,尤为谬妄。……赵甡之《遗史》虽诋允文为多,然其指授诸将之功终不可没。至谓敌出十七舟,每舟可载二十人,则未足据。……晁公《败盟记》言一舟济五十七人,当得其实。忞之又称官军发十海鳅船,每船有军兵数人;及谓采石丁夫踏车转战至夜,疲怠之余安可役使?此言最为紧切。以《日历》所载明年五月二十九日建康府具到采石当时籍定踏车夫数考之,凡六千三百人。……以是观之,恐不止十海鳅。……甡之载此以明敌舟得出者少,用掩允文之功,尤非其实[(39)]。
    这一张注是征引诸家记载之后的考证总断,不仅肯定了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用,而且对诸家异说、采石之战的有关经过、细节一一剖白清楚,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体现了李心传精湛的功力和见识。如果不是在长编法的原则下尽量搜罗,很难想象会如此综合考辨,参互求证,达到诸说汇于一途的结果。李心传也因而得出“大率纪事之体,抑扬予夺,当尽其实,若稍涉用情,则后之人将有所不信矣”的真知灼见[(40)]。
    由于资料本身的疑惑,或限于作者认识水平而无法决定取舍者,或者当代史上的一些问题难作结论,甚而千古疑案之处,李心传用实录其事的长编原则,不轻下结论,不率而取舍,而是备载有关资料于注文中,并写出自己难以判明的原因,留待后人进一步考定。如赵鼎曲法贷吕应问一事,杂史中各有说法,李心传细考台官奏章,发现“皆无一言论列,良可怪也”于是就谨慎地“具载台章,庶不失实”,[(41)]再如秦桧自金逃归一事,赵甡之《中兴遗史》、朱胜非《秀水闲居录》、《林泉野记》、王明清《挥麈录余话》、洪适《洪遵行状》等,记载各异,而秦桧自己著《北征纪实》自解,可以说是各执一辞。心传于注文中备引各家之说,然后表明倾向:
    按:秦桧得归,此事体不小,而诸书所记参差不齐。王明清《余话》尤为谬误。……桧以为丁祀拒己不见,若尔,桧专国时祀必废死矣,而擅朝之初,即荐知涟水军,后用为府干办,积官遥郡观察使,权震一时,不知但感其不杀之恩,或又有曲折而收之以灭口也?故此事尤可疑。苟如张邵所奏,谓桧自中京间行而归,则无是理。桧与何桌、孙傅、司马朴同被拘,三人不得归而桧独得归,此可疑一也;自中京至燕千里,自燕至楚州二千五百里,岂无防禁之人?而逾河越海,并无讥察,此可疑二也;桧自谓随军至楚,定计于食顷之间……胡为使王氏偕行,此可疑三也。张邵所奏谓桧“衣褐憔悴”,……而桧自叙乃云,刘靖欲杀己以图其囊橐,岂是弃舟?此可疑四也。夫以桧初归见上之两言,始相建明之二策,与得政所为,前后相符,牢不可破,岂非桧在金庭尝倡和议而达赖之使归邪?今亦未敢臆决,故悉附见下方。……[(42)]
    秦桧归宋本末,实属千古疑案。在无法决断的情况下,李心传附录诸说,综合考证,推断其为金国遣归,但仅此而已,留待后人进一步研究探索。若不胪列诸说而轻下结论,则后人将无从知详,疑上加疑了。
    长编法的使用,更使李心传解决了资料取舍上的众多难题。宋人曾认为,写高宗史有几大难点,曰:南京即位、扬州渡江、建炎复辟、绍兴亲征、伪楚伪齐、和战议论本末、秦桧专权等等。[(43)]心传之所以能条理分明,详而择要,就在于他坚持了长编法的原则。
    总之,李心传写作《要录》,遵循长编法的原则,在资料取舍上有许多高明之处。他以官书为主,而又补弊纠偏;重视私家著述,而又作了许多研究考辨,对纷纭的杂说进行求真融汇。做到“可削者辨之,可信者取之,可疑者缺之”,从而“集众说之长,酌繁简之中”,使诸说汇而为一。这种谨严的“可削”、“可信”、“可疑”的取舍态度和方法,为后人所备加称赞。清人李慈铭评其:“大抵每事皆博稽众采,详覆日月,平心折衷。于高宗一朝之事,绳贯珠联”,四库馆臣赞其“文虽繁而不见其冗,论虽歧而不病其杂,在宋人诸野史中,最足以资考证”。我们说,《要录》是不愧这些赞誉的。
    注释:
    (1)裴汝诚主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92年7月版
    (2)《要录》卷五,建炎元年五月辛卯
    (3)《要录》卷151,绍兴十四年夏四月丁亥
    (4)《要录》卷112,绍兴七年秋七月戊寅注
    (5)《要录》卷148,绍兴十三年七月辛
    (6)陆游《老学庵笔记》卷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