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横小传 连横(1858~1936),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光绪四年五月十六日生于台南。少受庭训,长而好学,禀性聪颖,过眼成诵。其父连永昌因痛爱之,曾购一部《台湾府志》送给他,说:“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1](p,733)其后连横以著《台湾通史》为己任,实源于此。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75年)连横18岁,因老父仙逝,居家手写《少陵全集》,始学诗以述家国凄凉之感。当时,兵荒马乱,而连横泰然居家,即时搜集文献,后成为《台湾通史》中珍贵史料。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77年)连横主持《台南新报》汉文部,写作之余,学习日文。 日俄战争后,连横感愤清政之不修,携眷至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报》,鼓吹排满。当时在南洋的同盟会成员,阅报后大喜,即派人到厦门与连横商量拟将该报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清廷向驻厦日本领事馆抗议,报馆遂遭封闭。连横不得已又携眷归台,再主持《台南新报》汉文部。3年后移居台中,主持《台湾新闻》汉文部,与林痴仙、 赖悔之、林幼春等人创办“栎社”,以道德文章相切磋。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连横从台湾到上海,不久,北渡黄河,旅居北京。其时赵次珊主持清史馆,于是延请连横入馆共事,连横因得尽阅馆中所藏有关台湾建省档案,而将其收入《台湾通史》。其后,连横离馆畅游大陆名胜古迹。归台后,将其征途逆旅所作之诗,编为《大陆诗草》一卷。其中《至南京之翌日登雨花台吊太平天王》诗曰:“龙虎相持地,风云变态中。江山归故主,冠剑会群雄。民族精神在,兴王事业空。荒台今立马,来拜大王风。 汉祖原英武,项王岂懦仁。顾天方授楚, 大义未诛秦。王气骄朱鸟,阴风惨白磷。萧萧石城下, 重见国旗新。 早用东平策,终成北伐功。画河师不进,去浙败频闻。同室戈相阋,中原剑失群。他年修国史,遗恨在湘军。 玉累言难蔽,金陵气未消。江水喧北固,山影绘南朝。吊古沙沉戟,狂歌夜按箫。神灵终不閟,化作往来潮。”章太炎先生读后,叹曰:“此英雄有怀抱之士也。”[1](p.733) 连横归台后,即孜孜矻矻,潜心著述。 5 年后, 即1918年,《台湾通史》告成。刊行时,日本朝野颇为重视,祖国人士则因隔阂,反而漠然不知,只有章太炎先生以为民族精神之所附,谓为必传之作。《通史》刊行后,连横又集古今作家之诗,把有关台湾历史山川者,编为《台湾诗乘》,凡6卷。在写作《通史》时, 连横搜集前人有关台湾著作甚丰,其中三十余种,均系海内外孤本,弥足珍贵,于是编为《雅堂丛刊》。又笔墨余闲,颇多吟咏,继《大陆诗草》之后,又集为《宁南诗草》一卷。 1926年,连横携眷游杭州,住西湖。不久,北伐战事起,连横又携眷返台。是时,日本在台湾禁止国文,且不许学生使用台语,连横于是著成《台湾语典》四卷,举凡台湾方言,无不博引旁征,穷其来源,以示爱国之心。 1933年,连横因其几个儿女都在大陆,决意携眷定居上海,以遂其终老祖国之志。1936年春,连横在上海患心脏病,医治无效,于6 月28日去世,享年59岁。 连横先生毕生尽力于保存台湾文献,希望维系民族精神于不堕,其精神思想流露于著作间,读者无不叹为三百年来海上之杰作。 二、《台湾通史》主要内容及评价 台湾文献学家毛一波说,连横是“以儒学立身,以史学成家,以文学名世”[2](p.538)的。他以“史学成家”的代表作便是传世佳构《台湾通史》。 《台湾通史》1918年脱稿,1920年交付出版,首版以上、中、下三册于1921年初出齐。《台湾通史》初撰时所拟的全书纲目只有15志,分别为地理志、种族志、沿革志、政治志、军备志、财赋志、教育志、文学志、礼俗志、交通志、产业志、外交志、民变志、番务志、人物志,很象一部方志的目次。这是因为他熟读台湾地方志,受其影响太大之故。后来他将纲目作了几番大幅度的调整,才成刊本的样子,使其著作超越了方志的层次。 《台湾通史》所载,上限起自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下限终于1895年割台,上下凡1290年。全书分为纪、志、传三大部分,共88个篇目、36卷、近60万字。在体制上,主要仿效司马迁的《史记》。其“纪”分别为“开辟记”、“建国纪”、“经营纪”、“独立纪”四篇,这实际上是连横对台湾历史所作的分期:“开辟纪”起自隋大业元年(605年),止于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是为早期开发时期; “建国纪”起于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攻台,迄于明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是为郑氏统治时期;“经营纪”起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终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是为清代经营时期;“独立纪”载,是为台湾民主国时期。“纪”这部分提纲挈领地把台湾见于文献以来的历史按编年的顺序作了纵的叙述。其“志”分别为疆域、职官、户役、田赋、度支、典礼、教育、刑法、军务、外交、抚垦、城池、关征、榷卖、邮传、粮运、乡治、宗教、风俗、艺文、商务、工艺、农业、虞衡26篇,这一部分是从横向上对台湾历史上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各个方面作具体的论述。而“传”这部分则是对人的记载,具体描述历史的主体--人物的活动。此外《台湾通史》还有68份“附表”,除其中一份是罗列延平郡王世系以补充“建国纪”外,其余各表都是对“志”中比较繁杂的事作文省事全、一目了然的说明。纪、志、传三大部分虽然看似彼此分立,互不相联,而实际上却密切相关,使台湾历史进程中的诸层面:人、事、时、空等有机地整合一体,把该地区社会各方面的人物活动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历史演变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来。 《台湾通史》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享誉不衰,迄今为止,先后重印17版之多。它的贡献与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