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科举术语与“科举学”的概念体系

“世纪转换之际,科举考试史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它预示着一门新兴的学科‘科举学’正在形成。”[1](P7)作为一门正在形成和完善的专学,“科举学”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而其研究对象又具有重要性、广博性和现实性,因此其研究规模日渐扩大,形成气候。除此以外,“科举学”之所以能够成立,还取决于它拥有特定的概念术语。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科所下的定义,形成专业术语和词汇是一门学科得以成立的重要标志之一。“科举学”虽然是以科举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或学问,并非严格意义的学科而只是类似于敦煌学、红学一类传统学科所称的“学”,但在中国各种专学中,可能“科举学”具有最多的专有名词。[2]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史上形成了成千上万个科举术语和词汇,这些科举术语加上现代人在科举研究中概括出的一些词语和概念,构成了“科举学”庞大而专门的概念体系。本文着重探讨作为“科举学”概念体系中主体部分的古代科举术语,从中可以看出“科举学”是一门内容广博的独特的专学。
    
    科举是中国古代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制度,它曾长期左右着士人的命运和文风时尚。1300年间,传统中国官僚政治、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皆以科场为中心得以维系和共生,科场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和人文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场域。由于科举制度复杂精细,系统庞大严密,而且影响广泛深刻,历时漫长久远,因此形成了许多专门术语和相关词汇。这些科举专门词语既不属于官制名称,也不属于学校教育或其他哪一类制度的范畴,而是一个大的独立的“另类”。所以《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须将科举词汇独立类别,《教育大辞典》等学科辞典也不得不列出“科举”的专门栏目。
    大体而言,科举术语可以分为科目名称、科第名位、贡院规制、考试内容、科第习俗等几个大类。
    科目的兴废消长是“科举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因为它不仅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变动,而且往往反映出政府取士政策的调整和社会风尚的变化,甚至关系到一代文学与经术的矛盾互动。科目又可分为常科、制科、武科三类,唐代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五经科、四经科、三礼科、三传科、学究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道科、开元礼科、一史科、三史科、童子科等16个。宋代以后新设有九经科、开宝通礼科、春秋科、新明法科、律科、经童科……德行明经科等,这些科目聚散离合,最后归并为德行明经科一科,因所取最高科名为进士,故通常仍称进士科。不定期招考的制科在唐代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详明政术可以理人、洞识韬略堪任将帅、经学优深可为人师、辞殚文律、文词雅丽、下笔成章、武艺超绝、儒学博通、才高位下、志烈秋霜、文史兼优……计120余科。此外还有兼具制科与铨选性质的考试科目博学宏辞、书判拔萃科等,加上宋代的制科和词科、清末的经济特科等,以及古代韩国(朝鲜)、越南、日本科举所演变出的各国科目名称,此类科举术语约有300个左右。科目名称数量不算太多,但却是科举术语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类别之一。
    与科目名称密切相关的是科第名称或科第名位,简称科名,即秀才、举人、进士一类科举头衔。唐宋时期明经、进士登科或称明经及第、进士及第,或直接称为明经、进士。到明清时期科举定为童生试(包括县试、府州试、科试等)、乡试、会试、殿试4级之后,便形成了生员(俗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等固定的科名。每一级科名又有相关的称呼,如进士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称状头、榜头、榜首、殿元、龙首、元魁等,第二、三名称为榜眼、探花,与状元合称鼎甲或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为传胪。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与其他名列前18名者都称为会魁。从唐至清又有乡贡进士、国子监进士、成均进士、太常进士、前进士、诗赋进士、经义进士、策论进士、律科进士、女真进士、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固定称呼。除部分进士考选为翰林(又称点翰林)外,进士是最高的科名,因此一些较低层次的科名要搭上进士之名作为美称,如岁贡又别称为“岁进士”,举人则称为“乡进士”。举人也有孝廉、乙科、乙榜、一榜、一命、一第、乡荐、乡选、乡举等别称,举人头名为解元,前五名为经魁或五魁,至今各地酒令都还用五经魁、五魁手的叫法。又秀才头名称案首。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秀才、举人、进士等科第名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位,其学位性质在清末学制建立后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按高等学堂和大学堂专业分类,分别奖给毕业生农科举人、工科举人、商科举人、师范科举人、文科进士、法科进士等名号,而且还是在学堂毕业文凭之外奖授的。[3]严复便是在多次乡试未中后以经济特科登第,并于宣统元年(1909年)受赐为“文科进士”。
    贡院又称贡士院,或称贡闱、贡场、棘闱、棘院等,是专为科举考试而修筑的考场。唐五代的贡院规制较为简单,宋代则不仅省试有贡院,而且各州郡也建立了专门的贡院。到明清两代,贡院形制已经规范化、制度化,京师和各省贡院严整划一,壁垒森严。由于科名中有“黄金屋”和“颜如玉”,无数士子参加激烈的科场角逐,舞弊方法好似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科场条规和贡院防弊则力图做到密不透风、滴水不漏,二者不断在进行“魔”与“道”的智力搏斗。贡院规制则处处显示出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抡才大典”具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体现出维护考场纪律的精巧匠心。从棘墙、龙门、进题公馆、点名厅、明远楼到外帘区的至公堂、弥封所、誊录所、收掌房、监试厅,再到内帘区的聚奎堂、会经堂、经房,以及住在其中的主考官、副考试官、同考官(十八房)、誊录、对读等人员,均为全国各地统一的名称。而贡院中的主体--文场区排列着成千上万间的号舍,即每位考生一间的小考室,其形制整齐划一,仅与号舍相关的词汇便有号巷、号板、号灯、号门、号瓦、号军、坐号、乱号,等等。明清贡院建筑布局谨严有序,在京城中贡院是规模仅次于皇城(故宫)的建筑群,而在各省会城市中贡院则是最大的建筑群,成为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贡院形制是总结几百年科举考试经验和教训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经验的结晶。唐宋以后多数政治家都是通过贡院走上历史舞台的。号舍是明清时期许多名臣政治生涯的出发点,号板则可视为他们踏入仕途的起跳板。作为命题、考试、评卷实际运作的场所,贡院及其规制包含了大量科举专门术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