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为人类认识史上实现新的飞跃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在深入研究整个人类发展史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近代以来欧洲思想家们的各种理论成果,终于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页。) 唯物史观以其对人类历史的深刻洞察力和一系列精辟见解,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历史学走上科学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以后,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世界历史的一些新进程、新材料,对唯物史观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发展,使其成为内容十分丰富的历史理论体系。本文不打算全面探讨这一理论体系,仅就这一理论中与世界历史整体认识相关的一些思想、观点作些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学界。 一、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世界历史”是一个经常被使用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往往带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人类历史”或“历史”这样的概念的,这一点至今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人类历史”或“历史”可以在一般意义上理解为全人类以往的全部发展过程,但是“世界历史”不是简单地指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而是强调人类历史总进程中具有世界性和整体性的那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总是在着重指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普遍联系的时候,才十分突出地使用“世界历史”这一概念,并且强调了“世界历史”和“历史”的不同。下面一段话,最为完整和清晰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的工人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末,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同样,砂糖和咖啡19世纪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是由于拿破仑的大陆体系所引起的这两种产品的缺乏推动了德国人起来反抗拿破仑,从而就成为光荣的1813年解放战争的现实基础。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 这里完整地引用这一段著名的论述,是为了使我们能够完整地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在笔者看来,我们在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段话时,至少有几点是应当明确的: 第一,“历史”与“世界历史”不同,人类经历了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 第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主要是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往”的发展和扩大,使各民族闭关自守的孤立状态逐渐消失; 第三,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形成世界历史。也就是说,越是靠近现代,“世界历史性”或人类历史的整体性就越是明显,越是追溯到古代,由于人类历史的交往比较少(但不是没有!),人类历史的整体性就越是模糊和弱小(但不是没有!); 第四,历史主要地是由那些“世界历史性的事实”和“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的事情构成的。这些事实的影响往往是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对许多国家产生影响并且导致了这些国家深刻的社会变化; 第五,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终原因,不是某种精神的力量和抽象的行为,而是“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的事实。 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段话,揭示了世界历史整体的形成原因、特点、内容和发展动力等问题的实质,这些问题正是世界史整体研究的基本问题。因此,可以把这段话看作是世界史整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的经典表述。 应当指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是经常出现“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性”、“世界历史意义”这一类概念的。只要我们仔细地研究就可以发现,他们使用这些概念往往是为了强调在人类历史的总进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甚至各个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不断扩大和加强。他们是用“交往”来表示这些相互关系的。他们经常提到“世界交往”、“普遍交往”、“交往的扩大”、“外部交往”、“交往的发展程度”等等。在考察人类这些交往活动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历史由分散、孤立、闭塞的状况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体发展的状况逐渐进化的历程。而这一点正是世界历史整体性最为关键的地方。因为所谓整体,指的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如果没有人类交往活动的发展和扩大,世界历史整体就无从谈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