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丘巴里扬教授谈俄社会和史学现状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邀请,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科学院世界通史所所长丘巴里扬教授于1997年10月访问我国,并在世界历史所、四川联合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现将其主要观点介绍如下,以飨读者(标题为本文作者所加)。当然其中一些观点我们是不能同意的,请读者加以注意。
    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目前俄罗斯学术界包括史学界是在与以前不同的状态下工作。研究所独立制定科研工作计划而不受国家监督,不受意识形态影响。但“独立”只是相对的,科研人员仍从国家领工资,研究计划仍与国家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一些学者与俄共有联系,一些则支持政府,所领导对各派观点一视同仁。
    几年前史学界曾经尖锐地批判马克思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五种社会形态的观点。当时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风气:凡是过去肯定的现在就否定,凡是过去否定的现在就肯定,甚至一些编辑审读文章一看见马克思列宁的引文就通通删掉。这个走极端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人们能比较冷静地、客观地评价历史遗产,开始了史学家观点的接近。比如有人以前为了反对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提出以“文明”作为标志,现在认识到“文明”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文明”的概念实质是什么也还说不清。所以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发展理论也有其存在根据,它的主要贡献在于为人类指出以经济为基础的发展前景。俄史学界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众多关于世界发展的学说之一,而不像过去那样作为唯一指导思想。所以出版了以前被禁止的马克斯·韦伯、汤因比等人的著作并在高校学生中介绍其观点。
    二、史学理论的变化
    与过去只侧重研究阶级斗争史、政治史不一样,现在俄史学界比较强调在社会发展史中人的作用,人的精神方面的因素,人对意识形态、对环境的反应,个人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等等。古代史、中世纪史、近现代史都如此。
    如对中世纪社会中生与死的研究:出版了个人私生活史方面的书,出版了“偶然事件年鉴”,拓宽了研究领域,如文化人类学等。对反对派、保守派、激进派的观点都加以研究。加强了经济史研究。以前经济史只注意研究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现在研究企业家、资本家、宏观和微观的经济等等。关于革命和改良的问题,不再把改良看作革命的副产品,注意对改良的研究,反而对革命不感兴趣。但一些人又走极端,只肯定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否定十月革命。在多数情况下俄史学界抛弃了以重大革命事件作为划分时代标志的方法。过去一般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史的开端,现在则往前推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史原来一般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现在则以20 世纪初, 至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起点。很多历史学家转而研究改良和改良家,特别集中研究俄国的改良主义者。对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二世、三世、保罗一世等也重新评价;很重视研究维特伯爵与斯托雷平的改革。不过一些人把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描绘成慈善君主的化身,光明势力的化身。对宗教和教会的作用也重新评价,不是全盘否定宗教,而是把它看成人类文明的一个部分。但由于俄国现实生活中宗教的作用,又出现夸大宗教作用的倾向。
    三、苏联史研究中的问题
    丘巴里扬教授承认目前苏联史研究遇到很多困难,20世纪30年代及战后时期都是难点。为此俄史学界目前的主要工作是集中出版各种新的重要文献集,如苏共中央和政府通过的决议。这些文献的出版推动了对20-30年代苏联史的研究。特别注意战后时期的文献,较多集中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包括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这里难点在于历史事件越近越容易表现出作者的偏见。以前曾用“停滞”来形容勃列日涅夫时代,现在则试图更准确阐述“停滞”的内涵。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前,大多数人都渴望发生变革,所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他个人的首创。至于其改革的后果则是另一回事,这也是苏联史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对苏联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特别是1939-1941年的国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关于1939年的苏德条约争论很大。提出了许多新课题:1.对二战期间苏联内部和德国人勾结的势力的研究。为什么提出这个课题?因为战争中有100多万苏联人参加了德国军队。 要把这些人通通称为叛徒是不可能的,但要探讨许多人参加德军的原因及其社会成分。其中多数人是战俘,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参加德军,但不是全部。2.研究战争、包括为战争胜利付出的代价。以前很少触及这个问题。有一首歌词写道,“代价算不了什么,我们不计较这个代价”,现在不这样看。因为人的作用、伦理的作用应当重视。斯大林说目的是第一位的手段是第二位的,对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无所谓。而今天则要研究付出这些代价是否值得。当然不是所有史学家都同意这个观点。在199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出版了一本书,叫作“战争的代价”。一些军事史家批评道,在战争中要事先精确计算出某个战役胜利的代价是不可能的。
    斯拉夫和西方派思想对俄外交的影响。俄罗斯走什么路?一百年前就探讨这个问题,苏联解体更引起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俄罗斯是欧化,还是走自己的独特道路?这与俄所处地理位置有关。俄罗斯既在欧洲,又在亚洲,既有东正教,又有穆斯林。一些人对西方投资感兴趣,一些人反对,其背后有政治的考虑。无论在历史上或在当前政治生活中在此问题上争论都很激烈。一年前斗争更尖锐。叶利钦当选总统后曾说过要考虑俄罗斯民族思想,更加剧了争论。在俄国历史上有俄罗斯大国思想的渊源,在政治、思想、生活各个方面均有表现,现在还有很多人怀念过去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时光。只要俄罗斯处于过渡阶段,这个争论就还会继续下去。至于俄究竟是东方大国还是西方大国,有人认为俄罗斯是联结东、西方的桥梁,这就是对俄的定位。目前俄执行平衡的外交政策,否定了前几年全面倒向西方的态势。与独联体国家历史学家的合作是俄罗斯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亚国家以前都主要是研究苏联史,很少研究世界通史,更须与之加强合作。乌克兰的教科书很多观点与俄学者相左,俄学者要改善与乌克兰学者的关系。波罗的海三国住有很多俄罗斯居民,为了加强联系,俄罗斯科学院将与塔林、里加的学术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