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

中国史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对史学进行反思的“史学史”之因素很早就产生了, 但作为一门学科,在20世纪以前,中国史学史却没有产生,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问 题才被提出来。本文论述的是这门学科的产生经过。
    一 中国史学史学科产生的学术背景
    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专史,是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并逐步为人们所接受的。它的产生 ,既为中国史学近代化所必需,又是史学近代化的必然结果之一,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 。
    (一)“史界革命”与文化史的兴起
    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参加变法的志士仁人已感觉到从思想 上来改造国民的必要性,认为“欲救今日之中国,莫急于以新学说变其思想”[1](p277 )。1901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这是他试图重新撰著中国通史所阐发的基 本理论。1902年发表的《新史学》,更是他创建新史的宣言书,是对《中国史叙论》的 进一步补充。《新史学》开宗明义即云:“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 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2]梁启超的这两篇文章,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具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它们吹响了史学革命的号角,把中国史学从此引入一个新时代。
    “新史学”那时即将形成一种思潮,并非梁氏一人的史学思想。1900年,章太炎写作 《中国通史略例》,就提出要编修一部不同于旧史的新的中国通史,目的是为了“大端 令知古今进化之轨”,“振厉士气,令人观感”。[3](p329)这反映了他当时作为资产 阶级革命家的立场,同时,也说明他接受了进化史观的影响。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 学》之后不久,汪容宝又发表《史学概论》,虽然篇幅不大,但涉及面很宽,是参考日 本坪井九马三的《史学研究法》讲义编撰的。1903年,浮田和民的《史学原论》,先后 有六种译本。[4](p47-56)1907年,吴渊民编译了《史学通义》,张玉涛译述了坪井九 马三的《史学研究法》部分章节,吕瑞庭、赵遽璧编了《新体中国历史·叙论》。1909 年,曹佐熙著有《史学通论》。这些史学理论著作的出版,都对新史学思潮的发展产生 了影响。
    20世纪初期的“新史学”,尽管在不同著作中有一定的差别,并且资产阶级革命派和 改良派还以史学为工具,进行了多年的论战,但毕竟表现出共同的特点:1、认为历史 是不断进化的,不是循环的、退落的。2、史学的意义是研究历史发展的“公理公例” 。3、坚决摈弃旧史学以王朝更替和一姓兴衰为核心的做法,而主张以“叙述人群进化 之现象”为主旨,写民史、社会制度史、文化史等等。4、注意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认为历史研究要借助于他种学科。这四个特点,第一项指历史观点,第二项指史学功 用,第四项指研究手段。第三项则是史学研究的内容。也就是说,新史学已把民史、社 会制度史、文化史等作为其研究的基本内容了。夏曾佑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刘师 培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等,都反映出研究内容的这种转变。
    1916年后,随着一些留学生的归国,史学界再度活跃起来。特别是五四运动,迅速掀 起新文化运动,把新史学推向第二个高峰,史学革命继续深化。胡适带来了杜威的实验 主义,并将实验主义运用于史学研究,提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史方法。 他于1919年2月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一书,为用实验主义研究中国哲学史作 了示范,在当时影响很大。李大钊是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1919年,他在《新青年》发 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以后又发表一系 列有关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方面的文章,指出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自有 马氏的唯物史观,才把历史学提到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此等功绩,实为史学界开一 新纪元。”[5](p133)“严正一点说,就是建立历史科学。此种思想,久已广布于世间 ,这实是史学界的新曙光。”[5](p208)1924年,他出版《史学要论》,奠定了中国马 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基础。何炳松是从美国归来的留学生,以介绍美国鲁宾逊的《新史 学》而知名,在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法方面用力颇勤,做出了贡献。梁启超1920年从欧 洲游历归来,潜心著述,在史学理论方面又有发展,出版著作多种,影响较大。其他如 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都受到进化史观的影响,通过治史实践,提出了有价值的历 史研究法。要而言之,至20年代,新史学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封建旧史学已奄奄一息 了。这一时期,文化史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
    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 我们的‘国故’”[6](p6),“‘国故’包含‘国粹’;但他(它)又包含‘国渣’”[6] (p6)。他说,国学的使命是要使大家懂得中国的过去的文化史;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 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国学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他认为要对国学 进行系统的整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进行专史式的整理,他说:“我们理想中的国学研究 ,至少有这样的系统,中国文化史:(一)民族史 (二)语言文字史 (三)经济史 (四) 政治史 (五)国际交通史 (六)思想学术史 (七)宗教史 (八)文艺史 (九)风俗史
    (十)制度史。”[6](p6)胡适认为专史之中,自然还可分子目。“这种子目的研究是学 问进步必不可少的条件。”显然,提出用专史的形式完成中国文化史,受到近代西方学 术分科思想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