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跨文化分布遗物研究论纲

跨文化分布遗物指在不同考古学文化中发现的外形相同的文化遗物,日本学者曾专题探讨过研究这类遗物的方法,并称之为考古资料分布论①。中国也有学者从探讨不同考古学文化关系的角度论及跨文化分布遗物(以下简称跨文化遗物)的研究方法,并把这种方法称为文化因素分析法②。在他们的倡导下,跨文化遗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跨文化遗物研究而言,它主要包括跨文化遗物比较及其分布两个方面。本文拟综合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跨文化遗物比较及其分布的具体研究方法,希望有助于跨文化遗物的深入研究。
    一、遗物比较
    研究跨文化遗物,首先要用比较的方法从不同考古学文化中找出外形相同的遗物。为此必须设计比较标准,然后对相关遗物进行比较确认它们是否属于跨文化遗物。
    1.设计比较标准
    比较是人从其自身的需要出发,依据其内在的尺度对客体实施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构成比较活动内在机制的两个基本环节是人的认同和辨异,人在比较中不仅是旁观于侧的裁决者,还是直接参与者③。为尽量减小因人的认识不同造成比较结果出现大的偏差,必须设定严格的客观标准,按此标准进行比较。
    设计比较标准首先要找到典型器物,典型器物是这类遗物发源地出土的、特征鲜明的常见器物。鉴于很多遗物的发源地暂时无法确认,可以把时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的遗址作为该遗物的发源地。
    判断两件遗物是否相同,有两大标准:一是文化属性,二是自然属性。文化属性指遗物的外形、纹样、制作技法和运动习惯痕迹,这四个属性综合体现了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和工艺特点。自然属性指原料,它是人们有意识选择的结果,通过理化分析可以大致确定其产地。鉴于尚未普遍开展文化遗物理化分析,目前可以把外形、技法和纹样作为判断一件遗物与标准器是否相同的主要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考古学文化各自独立发明制造的遗物外形偶然相同的情况不在少数,为避免把偶然相似的遗物当作跨文化遗物,建议尽量选择外形复杂、制作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遗物作分布研究。
    2.跨文化遗物比较实例
    下面以玉琮为例说明如何进行遗物比较。良渚文化分布区是玉琮发源地,因此这里出土的玉琮(以下简称良渚玉琮)可以作为玉琮的标准器。玉琮可以分解为四个属性群:外形属性群包括内圆外方、上下射、牙、间隔;原料属性包括透闪石、阳起石;纹样属性群包括牙面上装饰的人面、兽面或者人面兽面组合纹样;技法属性群包括切割、钻孔和微雕等④。
    20世纪70年代,广东省曲江县石峡遗址的墓葬出土了6件琮⑤,因为它涉及良渚玉琮分布南界以及石峡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关系,立即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就外形而言,M10∶11、M17∶13、M69∶28射口不规整,琮壁厚薄不一,而良渚玉琮罕见这种情况。M54∶1没有间隔,M104∶2没有明确的牙,与良渚玉琮明显不同。纹样方面,M54∶1、M69∶28和M104∶2仅有表示鼻的凸起,眼睛省略,良渚玉琮有这类纹样。M17∶13的纹样与良渚玉琮的纹样似是而非⑥。M10∶11仅见眼睛,不见表示鼻的凸起,次纹样带上不见横线,这些都与良渚玉琮不同。M105∶1在射外壁和牙与牙之间凹槽中装饰密集竖线的做法不见于良渚玉琮。原料方面,M17∶13(或为青玉)、M105∶1和M10∶11均为灰色矽卡岩,M69∶28为灰白色高岭岩或蛇纹石,M104∶2可能为浅青灰色角闪岩,M54∶1可能为灰白色角闪石类,都与良渚玉琮不同。以上比较结果表明,石峡遗址的玉琮与良渚文化玉琮相似而不相同。
    20世纪90年代,在远离良渚文化分布区的江苏省北部阜宁县陆庄遗址的一座墓葬中发现1件玉琮(M3∶1)⑦,同样这个发现又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因为它关系到良渚文化分布范围以及陆庄文化与良渚文化关系等问题。陆庄墓葬出土的玉琮,单节、内圆外方、有牙、有上下射、凹间隔,与良渚玉琮相同。牙面上的次纹样是若干道横线,主纹样是简化人面纹,与良渚玉琮上常见的纹样相同;眼睛外圈系管钻而成,内圈由细刻阴线缀接而成,主次纹样都是微雕的,与良渚玉琮制作技法相同。从玉琮色泽等方面观察,其质料也与良渚玉琮相同。由此可知,陆庄墓葬出土的玉琮与良渚玉琮相同。
    二、遗物分布研究
    跨文化遗物分布研究就是把出土跨文化遗物的遗址标在地图上,在地图上画出跨文化遗物分布范围,归纳出跨文化遗物分布模式。
    1.遗物分布模式
    跨文化遗物分布模式指发源地以外的跨文化遗物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为此需要在地图上标出跨文化遗物出土地点,使人对其分布状况一目了然,以便归纳跨文化遗物分布模式。为了绘制分布图,需要制作跨文化遗物一览表,在表上应该填写以下内容:发现时间,出土地点,地貌类型,遗址类型,遗迹类型,考古学文化类型,遗物数量等。发现时间,便于掌握该遗物出土的时代背景;出土地点,应该详细到乡村的小地名,便于考察它与其他遗物的关系;地貌类型,便于认识跨文化遗物所在地的环境背景;遗址类型,是考察跨文化遗物功能和用途的线索之一;遗迹类型,便于判断跨文化功能或者它最后被废弃时的状态;考古文化类型,便于确定其分布区;跨文化遗物数量,是确定跨文化分布中心区的重要依据。注意一张地名表只记录一种遗物,否则会造成混乱。
    最好用地形图作为底图绘制跨文化遗物分布图,如果没有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最好选择带有河流山川等地貌信息量大的行政区划图做为底图,不仅要在图上标出跨文化遗物的数量,还要标出跨文化遗物发源地的考古学文化分布范围以及出土跨文化遗物的其他考古学文化分布范围。
    跨文化遗物分布大致有三种模式:(1)散点分布,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发源地周围地区。日本福冈县弥生时代石斧就属于散点分布。(2)线性分布,相对集中在发源地以外的道路、河流和海岸等旁侧地带。苏北的良渚玉琮就属于线性分布,良渚玉琮由南向北分别见于江苏省中部海安青墩遗址、江苏省北部宿迁陆庄遗址、新沂花厅遗址。(3)飞地分布,分布在远离发源地的其他文化分布区。欧洲青铜时代黄金容器的分布属于飞地分布,它产于奥地利,见于奥地利和北欧,但是奥地利与北欧之间不见黄金容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