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当代西方史学多元走向评析(4)

我们认为,对史学的“碎化”现象应做客观的分析。在历史研究中,采用绝对化的态 度,热衷于细枝末节固然无益。但是,在历史学从专注“英雄人物”到关注“小人物” ,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的转变过程中,对细微历史研究的取向有一定的必然性。对此 ,伊格尔斯指出:“历史不是从一个中心出发的,不是直线地朝一个方向运动的。不但 是存在有大批同样充满价值的文化,而且就在这些文化内部也并不存在一个中心,可以 围绕着它归纳出一种统一的表述。因而存在着许多的历史就是可能的,它们要求有特殊 的方法来把握生活经验的质量的各个方面。”[10]在这里,伊格尔斯阐明了历史学多元 走向过程中,史学分支学科进一步细分过程的客观必然性,指出了历史发展线性模式和 单一中心论的内在矛盾,证明了微观史学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同时,对微观史学与宏观 史学的关系,伊格尔斯指出,日常生活的和微观的历史学家们的关怀,“就在于使历史 人格化,同时这就要求大历程的历史编纂学伸展到范围更狭隘的历史,具体的人或小群 体的人们的体验和经验的历史,但又始终是在这些较大历程的范围之内”[10]。由此可 见,一些有价值的“细化”或“碎化”的史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看做是对曾被忽 视了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平常事件的关注,是用无人注意的、细碎的历史遗痕来修 补和完善人们以往对历史认识的不足和偏差,并且,这种“细化”和“碎化”的历史, 也是“较大历程范围之内”的一个层次或一个部分,许多研究工作还要经过时间的验证 ,才好最后确定其价值。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史学的“碎化”现象提出异议,认为由于历史学被弄得支 离破碎,而成了远离社会与现实的“没有人的历史学”,因而提倡“叙事史的复兴”。 学者们重新提出“事件的历史”的地位和意义,并写出了颇有分量的叙事史新作,如勒 胡瓦·拉杜里的《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塔尼的一个山村》等等。对此,美国历 史学会主席博格指出:“如果恢复叙述史是意味着用30年来分析史的成果丰富新型的叙 述史,我们应该欢迎,但如果是意味着不要数量史而只是要叙述史,我们应该反对。” [11]这种将历史学的学科特征与时代要求相融合的观点,在当代西方史学界得到普遍赞 同。在提倡叙事史复兴的同时,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也使历史学家深感 责任重大。区域战争、恐怖主义、民族矛盾、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等直接威胁世界和 平与发展进程的因素有增无减,因此,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新史学的一 个重要任务就是:“每一代人都必须写下自己的历史,这不是因为过去的历史不真实, 而是因为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产生了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答案”[12]。
    美国结构主义学者欧文·拉兹洛在《系统、结构与经验》一书中的论述,对理解当代 西方史学的多元走向,特别是历史分支学科的产生很有意义。他说:“虽然各种层次上 的认识和活动是前后相继地联系着的,但它们是在各自的层次上展开其自主性的,并且 是不可简化为下级层次的。”他认为:“人类经验的多层次在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中发 展着,而且由于它们的信息流程形式之间有着等级组织的结构同型性,因而,在发展过 程中又是相互联系的。在这个等级结构中,各种较高的层次便对系统环境各类状态提供 更多的‘分析’:它们阐述这种环境状态与系统密码之间的更为深刻,也更为精确的联 系,从而发现更多感知类型(更多不同形式)的不变性,从环境中得到更多的信息。”[1 3]由此可见,当代西方史学的多元走向,是人们对历史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各 种历史分支学科虽然是在“各自层次上”展开的,但它们始终是在整体系统运动的过程 中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着的。历史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的循环往复的前 进,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着传统史学向现代新史学的转型,对确立21世 纪的史学新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
    原文参考文献:
    [1]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4.
    [3]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161.
    [4]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8.
    [5]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年(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833.
    [6]鲁滨孙。新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于沛。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92.27 .
    [9]沈坚:法国史学的新发展[J].史学理论研究,2000,(3)。
    [10]G·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科学[J].史学理论研究,1996,(1)。
    [11]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201.
    [12]斯塔夫里阿诺斯。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 4-15.
    [13]欧文·拉兹洛。系统、结构和经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15-116.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