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历史视野下的“三农问题”

2004年5月21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农村问 题的历史积淀与现代趋向”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 研究》、《近代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等数十几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40多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提交论文和主题发言20 多篇。从强烈的现实关怀出发,将“三农”问题置于历史的视野中进行理性的反思,是 本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与特色。现将与会学者的主要观点择要介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农业发展势头开始陷入僵局,农民 的收入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如何改变农村现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成为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其中农民负担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重大政治经济制度,土地是 农业产业中最关键的市场要素,因此,土地产权的合理安排,税制的改革都是现实中急 需研究的重大课题。不容乐观的社会现实促使学者们从其历史的渊源中寻找启示。南开 大学冯尔康教授《从古代十一税讨论当代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一文,从强烈的现实关怀 出发,探讨了历史上赋税征收的对象--农民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以及赋及役的关系。 他谈到:历史上赋税的征收都是向有土地的农民征收的,纳税者都是土地的拥有者,他 们拥有对土地出卖、出租、转让的权益。尽管封建社会中地主与佃农的关系是社会结构 的重要组成要素,但佃农从未占据了农民的大多数,农业人口中实际以自耕农为主。解 放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有了耕地,但随着合作化、集体化的进程,土地实质变为 国家所有;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土地为集体所有。今天,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再一次受到 严重威胁。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区的建设,实质上是对农民土地的新型剥削。另外,徭役 与赋税的关系,在上古、中古时期,表现为“役”重于“赋”,随着历史的发展,赋税 逐渐重于徭役。役的削弱,意味着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削弱。从历史的启示看今天的 “三农”问题,他认为:一是任何社会都不能剥夺农民;二是从徭与赋的关系上看,绝 对不能忽视税收以外的东西,即税外之税;三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给农民以国民 的待遇。此外,太原师范大学陈亚平教授就现代法理学意义上的财产权与传统财产权方 面提出了问题。国家权力的无限地位与农民的应对,也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土地问题是造成“三农”之痛的症结所在,抓住了这个症结就是找到了“三农”问题 的突破口,河北师范大学王宏斌教授《促进土地制度改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文, 对近代以来各种土地制度的改革思想、方案作了比较研究,并对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以及 1978年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从历史演变的视角作了探讨。他认为,每一次土地制度变 革,均是对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大解放。论文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从几个方 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1、农民土地占有量问题。家庭联产在承包责任制,虽然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但农业人均占有的土地数量太少,对生产力的根本提高和农业机械化形 成了制约。在这种情况形下,即使将农业税和农业以外的附加税全部免除,也无法从根 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因此,要想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对土地的占有必须达到一 定数量。2、农业人口数量的问题。尽管目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急剧扩张 ,但并没有改变农业总人口增长的趋势。3、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土地浪费的严重问题。 目前土地为国家所有,在农村,一方面是可耕地在减少,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不断增加, 宅基地相应扩大,导致对于土地资料严重浪费。他最后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尝试性方案 ,即将较小的村落向较大的村落集中,减少宅基地对土地资源造成的浪费。但他也指出 这一方案难度很大。
    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正处于危机当中,农村金融大量外流,商业金融因经营不佳纷纷 退出,支农资金连乡镇一级都很难达到,政策性金融机构农行作用有限。天津商学院副 教授龚关提交了论文《农村金融问题》,在论文中,他考察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金 融问题的解决状况,并将现实农村金融问题与之对照,指出了历史与现实的“惊人相似 ”之处。他认为:民国时期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股将闲置资金投向农村的热潮,商业 银行一则为了对其有效利用闲散资金,二则银行家看到了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基础性 地位,遂将部分资金投向农村。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商业银行向农村所投资金仅占其 可利用资金的1%,原因主要由于商业银行的运营以市场为导向,农村金融的特点是周期 长、价格低、成本高,使得投入的资金不可能在短期受益,且利益偏低。因此,农村金 融的解决需要政府出面,依靠政府行为才能得以解决。国民党南京政府对此问题虽有意 识,但由于资金受限以及种种内外原因,没有解决这一难题。从历史经验来讲,需要政 府在农村金融问题上有所作为,然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垄断,但作 为极其有限;另一方面政府对民间金融市场的严密控制,导致农村产生了地下金融市场 、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组织。论者呼吁,在政府的作为有限的情形下,能否对民间的金 融市场有所放开,从而缓解农村资金的不足现状。
    农田水利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郑 起东提交了《民国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论文及其报告,就民国政府时期农田水利 的发展的三个阶段作了深入探讨。他认为民国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具有三个特点:一、 统一水利行政,提升水利机构地位;二、因地制宜,开辟多种筹款渠道;三、中央、省 、县结合,大、中、小并举。国民政府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保证了抗战时期的军粮民食;2.减轻了日伪破坏农田水利造成的损失;3.促进了西部 的开发。此外,报告还对民国农村的差徭、税收等问题从史实和论证方面作了讨论。除 了专题性研究,他还指出许多理论需要深化,提出在农村历史研究中注意三方面的结合 :1、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研究农民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必须与财政、物价、税收、工 资等因素联系起来,2、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如“三农”政策,政策本身是静态,政策 的实行是动态的,政策本身与政策的实行往往有很大的反差。这就需要将动态与静态结 合起来,作系统的长时期的考察,形成动态系列的历史分析。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此外,他还强调研究农村问题,要注重历史的启示。民国时期政府的政策与现行政府的 政策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将其对比研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