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瞿林东 一、20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是历史观的进步 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史学上的历史观点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19世纪末至2 0世纪初,这种历史观点的发展、进步发生了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西方近代进化论的 传入,改变了中国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另一次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在更加深 刻的意义上改变了中国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关于前者,梁启超、顾颉刚都有论述①;关 于后者,李大钊、郭沫若、翦伯赞等也各有阐说②。由于进化论和唯物史观的引入,尤 其是唯物史观的引入,不仅加快了中国史学发展的步伐,而且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科学化 进程。 顾颉刚从三个方面比较了19世纪后半期同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学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第三是新 史料的发现”。顾颉刚在讲到“新史观的输入”时认为:“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 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 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这整个改变了国人对于历史的观念。如古史传说的怀疑,各种史实 的新解释,都是史观革命的表演。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 中心的历史变为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虽然这方面的成绩还少,然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进 步。”③诚然,顾颉刚所论,也有可议之处,但他认为“新史观的输入”促使人们对历 史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估计应是符合当时中国史学的实际的。 李大钊批评了“历史的宗教的解释”和“历史的政治的解释”,进而阐明了“历史的 唯物的解释”,认为:“这种历史的解释方法不求其原因于心的势力,而求之于物的势 力,因为心的变动常是为物的环境所支配。”他批评唯物史观以前的历史观“只能看出 一部分的真理而未能窥其全体”,而唯物史观的目的“是为得到全部的真实”④。唯物 史观的流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被许多人所认可、运用,因而也就不免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翦伯赞撰写《历史哲学教程》的目的之一,就是批评“对史的唯物论之修正 、割裂、歪曲”的种种现象,进一步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他强调指出:“我所 以特别提出历史哲学的问题,因为无论何种研究,除去必须从实践的基础上,还必须要 依从正确的方法论,然后才能开始把握其正确性。历史哲学的任务,便是在从一切错综 复杂的历史事变中去认识人类社会之各个历史阶段的发生、发展与转化的规律性,没有 正确的哲学做研究的工具,便无从下手。”⑤翦伯赞的这些话,同样也反映出20世纪前 半期的中国史学界对历史观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当我们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思想历程作认真考察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事实:20世纪 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是历史观的进步。输入进化论,是一大进步;输入唯物史观, 是更大的进步。 这里,我就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的有关问题讲两点认识。 二、唯物史观怎样推动了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 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大问题,是一个人难以做出全面的和正确的回答的,我只是根据 自己的肤浅认识,讲几点看法,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唯物史观要求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一部史学史,至少 是一部中国史学史告诉我们,对人类社会历史作有系统的和整体的研究,这是从唯物史 观传入中国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史学意识。当然,以往的史学,也都不同程度 地涉及到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但是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中外关系等等 ,作有系统的、整体的、科学的把握,确是得益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启示和指导。 (二)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中国史学史上的许多先哲,着意于“通古今之变”,不断探讨社会治乱之“理”、朝 代存亡之“势”,努力解释“势”与“理”之中存在的“道”,即社会历史演变的法则 与常规,其意颇近于后世人们所说的规律。故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有言:“欲知大道,必 先为史。”⑥尽管中国学人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可贵的探索,也有丰富的思想积累,然而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入中国以前,我们的先人们在这方面的思考所得,只是停留在 朴素的阶段,从而限制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历史看作是一个 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然发展过程,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 争的演变、发展对社会历史的影响,社会历史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从而揭示出人 们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原则,也就使人们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成为可能。 (三)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用辩证的观点、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这是因为唯物 史观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大家知道,按照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应从经济领域入手。但是,唯物史观同 时承认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思想文化、道德风尚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在中 国史学上,司马迁写出了《平准书》和《货殖列传》,《汉书》则有《食货志》,杜佑 《通典》更是把《食货典》置于诸典之首等等,显示出重视经济生活的思想传统。杜佑 甚至提出了教化同食货、职官、选举、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之间的关系,把古代史 家关于对社会结构、国家职能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以至于在此后的上千年之中,人 们在这方面的认识的进展是缓慢的,并始终带有朴素的色彩。唯物史观的传入,人们的 历史观念在这一领域同样产生了质的飞跃,经济、政治、文化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在社会 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才真正得到合理的解释,并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中获得实践的意义。 今天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常识问题了,但中国史学在历史观念上发展到这一阶段,却是 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四)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中国历史上很 早就有民本思想的传统。司马迁还写出了《陈涉世家》这样的千古名篇,一些史家也一 再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明清时期史学的重民思想有了更大的发展,这 些都是宝贵的思想遗产。但是,这样的思想传统要发展到更高、更加理性的阶段,也只 是在唯物史观传入中国以后才能达到的。只有到这时,中国史学界才能产生如同李大钊 的《民彝与政治》(1916年)、翦伯赞的《群众、领袖与历史》(1939年)这样的鸿文,揭 示出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创造作用。李大钊说得好:“历史上之事件,固莫不 因缘于势力,而势力云者,乃以代表众意之故而让诸其人之众意总积也。是故离于众庶 则无英雄,离于众意总积则英雄无势力焉。”⑦这是对“众庶”和“英雄”在历史上的 作用的合理解释。诚然,结合到历史的具体事件来说,其情形可能千差万别,但其根本 原理,当不超出此论的范围。 以上这四个方面,是就我个人的肤浅认识来看,唯物史观是怎样的影响着20世纪中国 的面貌,怎样推进中国史学的发展,使其朝着科学化的道路前进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