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王韬《法国志略》史学思想析论(2)

二、以史为镜,总结盛衰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对西方的介绍还比较笼统、浮浅,因为他那个时代中西交往主要 通过传教士进行,中国人自己还摆着“天朝上国”的架子。二次鸦片战争的洗礼对国人 的冲击很大,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惊呼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 ”,在“变局”历史观的指导下,他们对中国所处的地位,中国强弱变化之“道”,中 国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在世界历史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王韬在记叙法国历史时,也把探索法国兴衰之道和富强之由以为中国资鉴,作为法国 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他在本书的《原叙》、《凡例》、《重订法国志略·序言》中反复 声明“以法为鉴”的撰述旨趣,他说:“二经法都,览其宫室之雄丽,廛市之雄阗,人 民之富庶,兵甲之强盛,未尝不叹其外观之好耀也;及徐而察其风俗之奢靡,习尚之夸 诈,官吏之骄惰,上下之猜疑,亦虑其国不可以为国,而初不料一蹶不振如是之速也! ”(注:《重订法国志略·序言》。)法国表面上十分富庶强大,但实际上早已种下致弱 的祸根。在王韬这里,“强”和“弱”是相对的、变化的,“或谓有国家者,弱即强之 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王韬就是要从法国由强变弱的过程中,总结经 验教训以为具有相同历史境遇的中国“殷鉴”。
    《法国志略》卷一至卷十,重点记叙了法国的历史沿革、王朝战争与复辟,直到近代 的法国大革命和法国国会的种种政策,记事明晰,详今略古。首卷“开国纪原”,记法 国野番部落的地理位置和种别,以及罗马恺撒大帝恃其军事势力,将法国并入罗马版图 ,法人由是渐入文明之域。佛朗人哥卢味通过一系列兼并战争,最终统一法国,国号法 兰西。从第一卷到第四卷“后加颁的氏纪”为法国古代史,记载古代法国的王朝战争和 十字军东征,以及英国侵略法国等重大事件。从第五卷“波旁氏记”到19世纪70年代为 法国近代史,重点记叙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发展,拿破仑第一帝国的建立,以及对外 发生的一系列战争,还记载关乎法国盛衰的“朋党之争”和普法战争。通过对法国历史 的记载,特别是转折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王韬分析了法国由盛而衰的原因。第一 ,过分崇信宗教。法国自古以来政教不分,天主教徒操纵国家机器,把持文化命脉,控 制国家经济,而统治阶级为取得天主教的支持,同他们结为奥援,因此教会势力日益猖 獗。王韬认为天主教盛行是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之一,他说:“然则主教曾何益人家国 哉?况乎国中教堂相望,教士如林,习教传徒,遗人四出民间,岁糜金赀钜亿万,此法 削弱之由来也。奈何法犹不自知也?法不自知,而尚欲强行之于他国,不亦慎乎?”王韬 一方面揭露天主教削弱了法国的根基,另一方面对法国布教于他国,特别是中国,表示 反感。对此,王韬提出应该政教分开,方可收治世之效,即“政教不相统而适相成,此 世之所以治也。”
    第二,统治者实行穷兵黩武的武力扩张政策,造成国势阽危,民生涂炭。作者说:“ 法为欧洲强国,虽壤土不广,而勇悍好战,争地争城,素为列邦所慑。”法仗恃在欧洲 执牛耳的地位,拿破仑时代发动了一系列对外兼并战争,整个欧洲几乎成为它的附庸。 但长期的战争对国计民生影响很大,招致国内反对派和欧洲被征服国家的联合进攻,拿 破仑帝国解体。拿破仑第三并没有吸取其叔父的教训,仍然穷兵黩武,窃位称帝,以致 身为俘虏。拿破仑第一、第三相同的历史命运,正是法国由盛而衰的缩影,是他们“威 兵力则以慑人”的结果。
    第三,法国政治浑浊的结果。王韬在《序言》中说:法“千余来年,以强国称于欧洲 ,乃自近今数十年来,政令倾颓,纪纲坏乱,国人分党,互相仇视,诛戳横加,叛者接 踵。”统治者之间的权力之争引起党派林立,各党为攘夺利权聚讼纷纭。法国的“朋党 之祸”就是法国政治浑浊的缩影。拿破仑第一帝国解体后,拿破仑党人、波旁党人、阿 良党人各恢私见,莫衷一是。拿破仑党人、阿良党人主民政,波旁党人主王政,三党之 间的斗争既微妙又复杂,导致法国政坛扰攘不宁。王韬对“朋党之祸”的恶劣影响竭尽 批评:“始而曲折乱朝章,继而干戈扰宇内,终而贤奸混史册,大固酿朝廷之毒,小亦 干天地之和。……纵横数万里,上下数千年,其不误于党祸者,盖几希矣。法党人之盛 ,能不为法国忧乎?”(注:《重订法国志略·凡例》。)法国党人争锋,造成权力中枢 相互掣肘,行政效率低下,在普法战争期间表现相当明显。普法一役,其失在“君臣之 间相互猜忌”,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第四,法国没有处理好国际关系。拿破仑第一、第三时期,法凭借在欧洲的盟主地位 ,对外推行强硬的军事扩张政策,招致欧洲其它国家的怨谤。王韬认为处理外交关系贵 在“审势”--“不独审彼势而亦以审我势”,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外交 策略。拿破仑氏在外交上的失败就是过于相信军事实力,忽视同他国讲信修睦的重要性 。正如王韬对拿破仑失败原因的分析:“拿破仑之败,诸国之兵力全萃于一法,合谋并 力,于法为难,非仇法也,藉以自得也。逮乎拿破仑第三用兵,虽能绳其祖武,而非结 英以为援,亦不能纵横跋扈也。试观普法之役,英一不预其间,而法遽败,此其明验也 。嗣是而后,列国无复定盟于巴黎斯,而法不能高执牛耳矣。即于欧之事,亦但作壁上 观。”其分析可谓至论,切中了法国败亡的命脉。故而,他以中国在外交上的“讲信修 睦”反衬法国外交的失策,他说:“今我国家抚辑兆众,怀柔万邦,朝堂屏拘夷之习, 公卿采域外之谈。与海外诸国讲信修睦,谴使往来。”(注:《重订法国志略·凡例》 。)
    第五,法国重兵不重民也是其败亡的原因之一。“民为邦本”,民心向背关系国家的 稳定和战争的得失。然法在历史转折关头,忽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故其败实是历史的 必然。正如王韬所说:“盖必先得民心,然后能得土地。未有民心不向,而能常有其土 地者也。呜呼!法于此不又当憬然醒悟,而翻然亟思变计也哉?”(注:《重订法国志略 ·序言》。)通过对法国失败原因的总结,王韬认为法国的失败非一朝一夕之故,是各 种因素综合作用积渐使然。历史之盛衰有天道和人事二个因素,“天道循环,物极必反 ”,这是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但人却可以补天道之失,在衰势未成之前奋力以挽。上述 法国败亡的五个原因,几乎都是人事所为。王韬探讨法国历史,意在告戒国人要奋发有 为,向西方学习,避免重蹈法国的覆辙。
    历史盛衰是史家考察历史运动规律的重要途径,传统史家总结历史盛衰往往摆脱不了 “一治一乱”的模式,而且由于“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对历史盛衰的总结,眼光 是狭隘的,不可能超越时代条件的限制,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结合起来考察。但是, 王韬在《法国志略》里考察法国历史盛衰却濡染了鲜明的近代色彩。首先,他的历史盛 衰意识具有鲜明的世界史眼光。他是把总结法国历史盛衰以为中国“殷鉴”作为他撰写 法国史的重要目的,改变了过去总结盛衰只从皇朝历史范围内考察的局限。其次,他的 历史盛衰意识是建立在近代变易史观基础上,具有鲜明的近代色彩。他不仅看到法国历 史的“衰”,更看到衰后复振的希望,即如他所说的:“强即弱之机,弱即强之渐”。 再次,王韬开始突破传统史学只从历史运动的表象上分析历史盛衰的规律。尽管由于时 代和自身的局限,这一尝试并没有完成,但他对法国盛衰的分析,是从多层面、多角度 进行的,有些是过去史家根本没有涉猎的。如他对法国外交不当导致法国迅速败亡的分 析,就是从近代特定的国际关系出发,很有新意。总之,王韬在《法国志略》里对法国 历史盛衰的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是传统历史盛衰意识在近代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