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论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主导性国家思想,理学化史学则是宋明时期的主导性史学形态。明 朝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不断受到挑战,学术界出现了一股理学批评思潮。在理学化史学 批评声浪的冲击下,明代史学返朴归真,走上相对独立发展之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 王世贞无疑是个值得注意的人物。王世贞(1526~1590)是明代学界“后七子”领袖,他 既是文坛上的高产作家,又是位影响极大的明史专家;可惜,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王 世贞在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中作出的贡献。
    一、对理学化史学批评的思想形成轨迹
    王世贞反宋学思想是一贯的,尽管表现形式不同。王世贞生活的时代,正是反宋学浪 潮风起云涌的年代。受时代之风的影响,王世贞一直站在时代前沿,对宋学展开了不同 形式的批评。
    早年的反道统文学。作为一个文人,王世贞早年受“前七子”复古思想影响很深。以 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提倡秦汉散文,否定宋元道统文学。这是一场值得肯定的文 学变革运动。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承了“前七子”的反道统文学传统,态度更 为明确,“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注:《明史·王世贞传》。),“ 非是,则诋为宋学”(注:《明史·李攀龙传》。)。
    晚年的心学新境。从哲学思想来说,王世贞偏向心学,这是今人忽视的。他自青少年 时代起,即推崇阳明学。自言“余自十四岁(嘉靖十八年,1539年)从大人所,得《王文 成公集》读之,而昼夜不释卷,至忘寝食,其爱之出于‘三苏’之上。稍长,读秦以后 古文辞,遂于王氏无所入,不复顾其书,而王实不可废”(注:王世贞:《读书后》卷4 《读王文成公集一》。)。这是说,王氏早年喜读阳明文章,后来转而为古文辞,不复 研究王学。他和阳明大弟子王畿之间有较多的交往。到了晚年,王世贞重新翻阅阳明著 作,有了较多的体会。他认为阳明之致良知,“与孟子之性善,皆于动处见本体,不必 究析其偏全,而沉切痛快,诵之使人跃然而自醒”(注:王世贞:《读书后》卷4《读王 文成公集二》。)。阳明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反动,其反宋学思想,自然影响了王世贞。
    《祝子罪知录》的重刊,是王世贞转向对理学化史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契机。祝允明是 王世贞同乡前辈。《祝子罪知录》首刊于嘉靖初年,是一部反宋学名著。王世贞称“其 书上下今昔,阐扬微慝,卓然是非之宗匠也”。接着,王世贞系统阐发了自己的是非观 ,称“是非之变若纷丝,然有一人之是非,有一事之是非,有片言可折之是非,有千古 不决之是非。后之君子且奈何?亦存其迹而已矣。曷为存其迹?曰有案矣,曰有断矣,则 未知其是是而非非也。与其所以取是非者的然而无万一讹也,信传信,疑传疑,一人不 以一事蒙,一事不以一人废,开眼界于片言,窜齿余于千古,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殆庶几焉。若曰:同不足以标朦,姑以异为奇,其不然!其不然!倒道而言,君子弗言 也。要使束修之儒,顾影自畏。善虽小而务聚,慝虽细而必捐,则君子表微之功,于斯 为大。……虽然,天下而无是非可也。天下而有是非也者,与其过而亡,宁过而存。磨 鉴考衡,捘遐剔幽,小人恐矣,君子则非。夫然,则知我罪我,奚恤焉?祝子所为综是 非之案,断而命曰罪知者,意如此。”(注:王世贞:《祝子罪知录序》,见《罪知录 》卷首。)这段于王世贞思想研究十分重要的话,由于不入文集,是前人不曾注意的。 我认为,这是把握王世贞历史认识论的关键所在。“是非之变若纷丝”,这无疑是说, 历史认识论是相对的。而所谓有一人之是非,有一事之是非,有一句话就可解决的是非 ,有永远难解决的是非,则是说历史认识是多种多样的。面对纷繁的“是非”,后起学 者怎么办?“亦存其迹而已”,也即关键要搞清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研究的原则是实 事求是,一分为二,信传信,疑传疑。翻案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做简单的是非颠倒,而 是要抛弃人的感情因素,从理性高度来评价历史。王世贞有这么高的历史认识论境界, 这说明他确实是明代的大史学家。
    王世贞对宋儒的批评,主要见于《史论》、《咏史》及《读书后》。《史论》具体成 书年代不详,但可以肯定在隆庆三年(1569)之前(注:现存最早版本是《凤洲笔记后集 》卷1,刊刻于隆庆三年(1569),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咏史》成于万历八年 (1580)。《读书后》8卷,“王元美先生晚年所撰,《四部续稿》所未载也”(注:陈继 儒:《读书后序》。)。这是一部读书札记,共收录95篇文章。《读书后》是王世贞“ 生平极得意之作”(注:许恭语,见陈继儒《读书后序》引。),可见是研究王世贞晚年 思想不可少之作。由《史论》到《咏史》,进而到《读书后》,反映了王世贞思想的成 熟过程。据说,晚年的王世贞,“霜降冰落,鉴空衡平,奏刀必中觚,发矢必中的,抓 搔必中痛痒,断案一新,精彩万变。非笔随人老,盖识随人老也”(注:陈继儒:《读 书后序》。)。“非笔随人老,盖识随人老”,此语无疑点到了要害。到了晚年,王世 贞的思想认识上有了较高的深度,能提出一些精辟独到的符合历史本真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