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现代化研究与中国历史学的创新

江泽民总书记在2001年8月7日、今年4月28日和5月31日的讲话中,不仅科学地肯定了 发展社会科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重要性,而且精辟地指出了社会 科学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还向社会科学界提出了不断创新学术,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多 贡献的殷切期望。中国历史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 年中,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无论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内容都有很多的创新和拓展, 对中国历史学的研究体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回顾和总结这一时期的学术创新状况 ,对落实江泽民总书记讲话精神,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历史学研究不无益处。在以往的 诸多创新中,现代化研究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创新,下面结合本 人在编写《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所想到的一些问题,谈几 点体会。
    一、对历史研究解释体系的创新
    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其影响所及不仅仅在于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 视角的开拓和创新,而且涉及整个近现代史的研究主线和解释体系的创新。这主要表现 为下述几点:
    第一,对近代史研究主体线索的影响已渗透到通史和各专门史。以前的近代史研究, 大多以阶级斗争和反帝斗争为主线,不仅以此划分历史发展的阶段,而且以论述斗争本 身为主体内容,现代化研究则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作为研究主线之一。在通史性的研 究中,如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20世纪史等课题,都已有不少以现代化为主体线索 之一的研究成果和在研项目。在专门史研究中,开辟了许多与现代化密切相关的研究领 域,有的研究对象就是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具有较强的现代性,如城市史、法制史、教 育史、科技史等课题;有的研究对象具有从传统到现代转变过程的丰富内涵,如社团史 、社会生活史、区域史等课题。一些旧有领域的研究也日益与现代化问题相结合,如政 治史研究中的政治制度变革问题;经济史研究中的资本主义化、工业化、企业制度等问 题;文化史研究中的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大众传媒等问题;思想史研究中的各种现代 化的主张、意识和观念等问题;中外关系史研究中的争取平等互利国际关系、合理利用 国外资源等问题。即使是关于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 和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政治事件的研究中也不乏以现代化角度加以新的审视,或 分析它们的现代化意义,或考察它们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对近现代史研究的解释体系的影响。以前的研究,在考察、分析和解释问题时 ,有一个基本的思维定势:对人民群众(相对于政府)、无产阶级(相对于有产阶级)、造 反者和革命者(相对于统治者和改良者)、中国(相对于外国列强)的所言所行一味地加以 颂扬和肯定,对他们的相对一方则几乎都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现代化研究,对这两方 面的评判,注重于考察其是否能够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 生活的改善,是否符合人类及其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同时,并不忽视阶级斗争和反 帝斗争的研究,而是从现代化的角度加以考察和分析,作出新的解释,如用“动力系统 ”和“道路选择”分析反帝反封建斗争、国共斗争和制度改革;从“队伍结构”的角度 考察各个阶级、阶层和党派的状况和作用;用“传动”和“外部资源利用”的观点解释 中外关系和被迫开放。对其他问题的研究,也不乏这种现代化的解释,如在人口史研究 中,由考察人口的数量变化、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构成、地区分布等人口的自然结构 状况,发展到重视人口的城乡构成、职业构成、文化素质、人才资源开发等人口的社会 结构状况,从而反映人的现代化及其与社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在区域史研究中,从区 域资源优势及其利用发挥的角度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三,对历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和内容结构的影响。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在纵向的时 间结构上划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四个二级学科;在横向的内容结构上 又区别为政治史、中外关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等各种专门史,它们 不仅各为一个研究领域,而且互相之间很少沟通,特别是四个二级学科之间更为明显。 现代化研究,特别是全过程、整体性的现代化研究,由于在过程上需要反映其从前提条 件到启动发展的整个进程,在内容上需要考察各项指标实现状况、动力系统、道路选择 等各方面的相关因素,因此必须贯通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反映不同阶段 之间的继承、积累和发展关系,而且把在各个阶段中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 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用现代化的主线整合于一体,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具体 的研究内容而言,发生了两种转变,一是在历史事件的研究上,从以往的以研究重大政 治事件为主,转向兼顾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中外关系等与现代化关系密切的各个 方面,并日益受到重视;二是在事件的具体内容研究上,从以往的突出其人民性、阶级 性、革命性和爱国性,转向兼顾其现代性、科学性、合理性和世界性。由现代化研究而 带来的这些转变,体现了中国历史学的一种学科创新。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
    现代化研究对中国历史学的创新,还表现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特殊性的研究。中国现 代化历程的研究,既要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也要整合社会多方面的问题;既要反映人 类社会现代化的共同性,又要体现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符合中国历 史实情的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和内容体系。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最主要的有这样几 点:
    第一,关于现代化的内容体系问题。现代化研究最早是由西方学者开始的,他们所提 出的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指标体系,如经济方面的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 、社会生活方面的都市化、文化方面的世俗化(大众化);二是动力系统,如科学和技术 革命、追求合理的精神、现代化各部门的内部运动和彼此互动;三是发展道路,先进国 家主要是随着上述动力因素的增长而逐渐实现现代化,落后国家主要是通过引进和消化 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协调本国的传统因素和外来的现代因素、建立强大而有现代化意 识的国家政权而逐渐向现代化社会前进。对中国的现代化来说,除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 这些内容之外,还应该增加一些中国所特有的内容。在指标体系方面,应该增加争取国 家独立(民族化),因为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只有在取得独立以后才能走上 健全的现代化之路,这不仅已被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所证实,也由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程 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所证明。在动力系统方面,应该相应增加争取独立和民主的反帝 、反封建、反专制斗争。在道路方面,应该增加资本主义、苏式经典社会主义和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和转变过程,以及为此而进行的革命和改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