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郑万军:民族地区农村小康社会由谁来建?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


    根据上述调研数据,调查组得出的初步调研结论如下:
    第一,民族地区农村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人口空心化问题,农村留守群体生活困苦的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家庭已经形成对打工经济的单一路径依赖,青壮年农民对农村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
    第二,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首先,近62%的调研对象认为农业生产没有前途,再加上部分农民反映农业生产的成本较高,从事农业生产“容易赔钱”。在此背景下,大量农村土地被抛荒、撂荒,这直接动摇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其次,青壮年农民的外流使得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多数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成为了家庭农业生产的主力。换句话说,学术界一直担心的“妇女农业”和“老人农业”已经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农业生产的情势不容乐观。最后,农业生产的主体不足也阻碍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的规模使用,进而严重影响现代农业在民族地区的发展。
    第三,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也影响了农村的建设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但在调研中,课题组却发现调研地的农村风貌存在衰败现象,原因在于当地参与农村建设发展的主体不足,使得大量农村基础建设无法进行集体协商和正常开展。为了完成农村的基本建设,由城镇工程队下乡参与农村建设的“业务外包”成为一种主流方式。同时,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不少民族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也陷入“空心化”局面,使得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严重不足。
    第四,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也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有效开展。一方面,农村精英不断外流,使得乡村治理的主体不断弱化。一般说来,乡村能人的素质高低与数量多寡往往影响着乡村建设和治理的成败。面对市场经济浪潮的侵袭,在农村中越有能力的人越容易离开农村,且返回农村的可能性也较小。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两委”组织很难得到新鲜血液的补充。当前民族地区农村“两委”组织呈现出的青黄不接、素质有限状况,难以推进乡村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表现为:既不能有效承接地方政府安排的建设发展任务,又不能为农村建设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在农村人口大面积外流的背景下,大量乡村治理工作并不能有效落地,最终出现了乡村治理工作虚化的难题,进而导致农村各项事业发展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第五,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了一系列次生社会问题,尤其是留守群体问题严重,不仅导致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结构破碎和农民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影响了家风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影响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