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在1920年8月1日给 胡适的信中说他到伦敦后打算专致力于心理学,并以生物学的一派与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的 一派为重点。说“近中温习化学、物理学、数学等,兴味很浓,回想在大学时六年,一误于 预科一部,再误于文科国文门,言之可叹。”“下半年所习科目半在理科,半在医科。”并 且表示暂时不想做文章,原因之一就是“于科学上有些兴味,望空而谈的文章便很觉得自惭 了。”(注:《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4~105页。) 胡适更是一位科学迷,他不仅对实验主义哲学感兴趣,对明显处于领先地位的自然 科学知识和方法更有兴趣,他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 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那个名词就是‘科学’。”(注: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见《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版,第2~3 页 。) 他与“中国科学社”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科学社举办讲座, 邀请胡适到会演讲,讲的题目是《清代汉学家的科学方法》(注:见1939年上海三通书局初版的任鸿隽等著《科学讲座》一书。 )。胡适与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发 起 人任鸿隽关系更加密切,在“五四”前后近三十年内一直有不间断的通信来往,并且常常会 晤、同游、共同商讨各种问题,有时任鸿隽评点胡适文史方面的主张乃至新文化运动的事, 有时胡适则对中国科学社乃至中国科学界的活动出谋划策。总之,这些人在思想观念上, 在对待科学和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上,都是相通一致的。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处于严重的民族危机关头,有识之士试图以科学救国、振兴实业,普及与提高中国的科学 技术知识,开展科学研究,这种努力和探索对人文社会领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积极作用,也 使这 些学科走上了追求科学化的道路。反映在历史学上,则对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 观等都有深刻的影响。新历史考证学思潮的兴起,近代实证史学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 是在这种科学观念、科学氛围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这种科学观念和科学氛围为历史学 蕴育的变革指明了方向。 二、新历史考证学思潮的兴起 金毓黻总结近世史学发展时,指出:“最近史学之趋势,可分两端言之,一曰史料搜集与 整理,一曰新史学之建设及新史之编纂,取斯二者述之,则大略具矣。”(注: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82页。) 在当时,新史料 的发现与整理自不待言,那么,新史学建设和新史编纂是什么意思呢?是用“近代最新之方 法以改造旧史之谓也。(注: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第403页。) 又说:“近顷学者治史之术,咸赋予疑古之精神,而范以科学之 律令,又以考古、人类诸学,从事地下发掘,以求解决古史上一切问题,因以改造旧史, 别创新史,盖蒙远西学术输入之影响,以冲破固有之樊篱,利用考见之史料,而为吾国史界 别辟一新纪元者也。”(注: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第440页。) 道出了史学沿新历史考证学之发展趋势。 新历史考证学思潮是如何兴起的呢?其代表人物之一顾颉刚说:“后期史学(主要指新史学 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主流之前的新历史考证学。--著者)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 他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过去的乾嘉 汉学,诚然已具有科学精神,但是终不免为经学观念所范围,同时其方法还嫌传统,不能算 是严格的科学方法。要到五四运动以后,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才真正输入,于是中国才有 科学的史学可言。……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 ,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 古代,这整个改变了国人对于历史的观念。……第三是新史料的发现。在近百年中,新史料 发 现很多,一方面可以补充过去史籍的不备,一方面却又决定了后期史学的途径。”(注: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引论,南京胜利出版公司1945年版。) 从三个 方面总结了新历史考证学思潮出现的“助力”,这是五十多年前的结论。 从今天看来,综合考察新历史考证学思潮的兴起,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方面,社会的变革和对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批判的需要。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 内部一直蕴育着一种变革的力量。而变革的方向基本上是以西方社会为目标,以科学、民主 为旗帜。这种变革传统社会、追求近代化的思潮,导致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1900年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自维新变法以来的中国政治的彻底失败。批判几千年来的封建 专制主义,改变现行的政治体制,已成为大多数社会上有识之士的共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 新史学,对封建旧史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旧史学有“四弊”、“两病”、“三恶果” ,主张要进行“史界革命”。(注: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新史学》等。) 以史学革命为武器,以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目的,有了这许 多共识之后,才有了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但是,中国的封建残余势力仍然有着顽固 而强大的社会基础,辛亥革命后不久,一批封建余孽为了政治上复辟帝制的需要,在社会上 一 再掀起尊孔读经的复古思潮,企图定孔教为国教,各地一些尊孔的文化团体纷纷出笼,对资 产阶级新思潮进行了凶猛的反扑。在史学上,康有为等人怀着孤臣孽子之心情,坚持用封建 的史学观点和方法修史,传播迂腐不堪的封建正统主义和伦理史观;以修史为名,反对辛亥 革命后的民国,反对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封建旧文化遭到更为猛烈的批判 和抨击。然而,一些守旧学者继续负隅顽抗,攻击新文化是覆孔孟,铲伦常的邪说,鼓吹封 建复古主义。为了清算封建势力的余毒,彻底动摇封建势力的社会基础,疑古史学再一次吹 响了批判封建旧史学的号角。这是在“新史学”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深入,也是史学自身向 纵深发展的标志。也就是说,要完成社会变革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的任务,就必须进行 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建设,这就为包括史学在内的资产阶级新文化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史 学如何在本世纪初“新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以完成近代史学的转变,就成为 当时社会的一种客观需求。这可以说是新历史考证学思潮兴起的社会基础和外部条件。 第二个方面,西方的新史观和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刺激和带动了新历史考证学思潮的 兴 起。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进化论已经传入中国,经过严复、梁启超等人的宣传,对 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很快与传统的朴素进化思想相结合,被国人所普遍接受下来,到 二三十年代,进化史观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不可动摇的信念了。西方科学的史学方法的输入 又直接带动了当时历史学的发展。早在1902年,广智书局即刊印了署名“中国广东青年”翻 译 的《邈克尔传》,介绍了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的情况,次年,南洋公学译书院据英文 原本译出了卷一的前五章,并把巴克尔的观点概括为十个要点加以介绍,巴克尔是受西方实 证主义史学影响的“文明史学”的代表人物。1903年日本史学家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由 中国学者翻译出版,该书计有六种译本,足见当时对中国影响之大。此后,坪井九马三、巴 恩斯、布瑞等人的著作,也都陆续介绍到中国来,他们都深受西方实证主义史学的影响,如 坪 井九马三曾经留学德国,受兰克史学的影响很大。1926年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瑟诺博司的 《史学原论》经李思纯翻译出版,该书作于1898年,可视为西方实证主义史学理论和方法的 的总结性著作,本书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新历史考证学的许多思想、方法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 比如,大家熟知的傅斯年“将历史学建设得和地质学生物学等同样”之主张,即来源于此 书。(注:关于这个问题,另有专文详论,不具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