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近代史 >

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如何看待日本的?一战可把日本灭国!


    由于历史观念的影响,天朝上国这一观念被植入大多数封建士人脑中,加之在长期的交往中,中国总是处于领先地位,在他们眼中日本不过是一个东夷小国。在国门打开二十多年后,晚清的人们在看待日本的时候,内心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天朝上国这一理念仍旧存在。驻日大使何如璋在日本期间,途经神户,登岸的时候,商人们来欢迎他,一些日本人可能是因为好奇跑过来围观,对此何如璋记载如下:“余偕鲁生及诸随员上岸,商人具仪仗驱从以迎,辞不获已。汉官威仪,见所未见,日人间有从西京、大阪百十里来观者”,他把当地商人的欢迎仪式认为是来瞻仰“汉官威仪”


    


    这种天朝上国的观念,使晚清的士人们在看待日本明治维新这一问题上出现了偏颇,不能公正、客观的去评价。当时,日本开展明治维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不可否认,在改革的初期,会有种种不足。而此时,国内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的带领下“整备水师,立有机器、支应、船坞各局,规模亦已具略”在这一时期国内各军事工业已经建成并开始生产,同时兴办了一些民用工业,海防方面,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这些使国人的自信心膨胀了起来,他们在看待日本的时候也失去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更多的看到了日本改革的种种缺点。他们认为:“日人近参西法,粗立规模,外强中干,有识所稔”。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也有所轻视,他认为:“所以矫强之由,不过该国近来拾人牙慧,能用后门枪炮,能开铁路、煤矿、能学洋语洋书、能借国债、能制洋银数事耳”。


    


    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发展,但这并没有使晚清士人们对日本重视起来,一直到甲午战争对日本都是一种轻视的态度。战争前夕“中外论者皆轻视东洋小国,以为不足深忧”,这种观点在当时晚清士人中是很普遍的,他们认为“日本土地人民,不及中国十分之一,国债累累,岁入之款,半输息银,则其晌不足恃也。国库空虚,百用仰给纸币,纸币不能用之国外也。一旦有事,船炮军火,皆无可购,则其械不足恃也。日本近更军制,寓兵于农,通国陆军常额,不过三万二千人,则其众不足恃也”,“核其军额,颇属单弱,中国兵力自应之有余谅彼决不因一言不合逮起波澜”,“


    


    中国枪械渐精,海军、陆军声威日壮,计铁甲二艘外,合大沽船坞、六镇炮船,统计各处所有兵船,不啻三四十艘,闻商船尚不在此数。日人兵力、船、械断难与我抗衡,况其土地、赋税不足当我二十分之一”。更有甚者认为日本与俄国有矛盾,中国可以联合俄国,以日本国内的华人作为内应一举攻陷日本。这方面曾广钧是个代表,他认为“中国可以乘此机会,一意主战,剿灭日本,建立奇功,不独尽除东方卧榻之患,亦以远折西郗窥伺之萌也”。


    


    在战争前夕这些言论可能是出于某种目的,比如增强士兵的士气,可能会有所夸大,但其对日本的轻视这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中态度导致了清政府在战争前夕备战不积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失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