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开始,近代考古学伴随着欧洲学者的身影远渡重洋,来到遥远的新大陆继续成长。今日的美国考古学已经得到了更加如火如荼的发展,并怀揣着经典理论与新生方法,走向了全球,对亚洲、大洋洲、非洲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同凡响的带动作用,由此影响了全世界考古学的发展。1934年,美国考古学会(Society for American Archaeology,简称SAA)成立,编辑出版《美国考古》(American Antiquity)和《拉丁美洲考古》(Latin American Antiquity)两种专业学术期刊,为全世界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交流对话的平台。1935年,美国考古学会在马萨诸塞州的安杜佛镇(Andover)召开了第一次学术年会,此后每年在不同城市召开年会,为美国考古学者学术交流的最重要盛会,也成为美国考古学从美洲走向全球的平台。 2010年4月13~18日,SAA第75届年会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St.Louis)举行。美国本土的考古学家、研究世界各大洲考古的美国考古学家、乃至于研究各大洲考古的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齐聚于此,展示了大量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世界性考古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对于影响考古学的社会科学理论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做了热烈的讨论。中国及整个东亚地区的考古在年会上也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集中体现了美国考古学的全球化、民主化与多样性特点,也体现了世界考古学发展的最新动向。笔者有幸假09/10年度Luce基金访问学人在密苏里大学学习的机会,参加了此次年会。现将点滴观感汇聚于此,错漏之处请读者指正。 一。SAA议题的全球性与多样性 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为本届年会自主设计了260个专题。这些专题涉及到了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及相关学科的方方面面,21世纪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被作为年会的开场白,奠定了整个年会的主题基调,几方面的重大议题围绕着这个基调展开。 区域的广泛性和全球性,是本次年会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美洲考古及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考古都有大量的议题,突显美国考古学之美国学者主导的世界考古学的特点。其中美洲考古仍是重点,直接涉及美洲考古的有100多个专题,较为重要的有北美考古,如“早更新世至殖民时期的加利福尼亚考古”、“美国东北部考古”、“美国东南部考古”、“北极圈及临近地区考古”等;中美到南美的考古学文化也被广泛涉及,如“墨西哥考古”、“南美考古”、“新技术在加勒比考古中的应用”、“秘鲁沿海地区的研究近况”、“尼加拉瓜考古”等;另外还有对特定文化的讨论,如“晚期玛雅政治中心的城市生活研究”、“玛雅低地的家庭及村落考古”、“古印第安文化”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在本届年会上得到了系统翔实的讨论。欧洲及欧亚大陆的考古,也有相当惊人的信息量,如“欧洲铁器时代与中世纪考古”、“埃及、近东和海湾地区的研究近况”、“探索欧洲青铜时代”等专题。从东亚陆缘、东南亚到大洋洲,以“南岛语族”的起源、发展、变迁为主线的亚太海洋地带考古的一系列议题也被涵盖其中,如“东亚、西亚与南亚”、“波利尼西亚人的流散:史前石器与新大陆的接触”、“大洋洲研究近况”、“南亚与东亚研究近况”等,展示了世界考古学的又一个新热点。另外还有若干非洲地区的考古专题,如“纳米比亚西部与纳米布中部考古”、“非洲的更新世及早全新世”等。当我们放眼全球的史前、历史时期文化,一些趋同和变异的现象就跃之眼前,这些由来已久的问题--同时期的不同地域文化如何彼此影响乃至替代、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群如何进化和发展,诸多的问题都会在纵观全局之后得到至关重要的线索。 自然科学在考古学中的运用,促成考古新技术、方法的开发,同样是本次年会展示出来的特点。二战以后,科学技术手段迅速植入考古学领域,在不同的研究方面显示了惊人的推进作用,科技考古这股新生力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更多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开始对考古遗址和出土标本进行定性定量的数理化分析,使得考古学研究更加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历史重建的客观性。本次年会设立的科技考古方面的专题有“残留物分析--考古遗址残留物的埋藏学”、“科学对考古学的支撑作用:什么是最先进手段”、“考古记录的数字化”、“考古中的地图、图像与模型”、“法医考古学专业标准的建立”、“社会科技考古学:人类学中的承诺与展望”、“考古学与动物考古学中同位素分析研究近况”、“宾夕法尼亚西部的地球物理学研究”等,从理论、方法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展示和深入讨论。时至今日,考古学研究的确已经无法脱离科技手段,测年技术、同位素分析方法、DNA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都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名词,并出现在了所有的考古学专业教科书中。中国的一些高校及科研院所已经拥有了具备一定规模的科技考古实验室,从不同角度推动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这是中国考古学日趋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一个标志,使得考古学逐步摆脱诞生之初夹带的古物学和金石学的尘烟,已经成长为了一门真正的科学。 环境及生态变化与人类生存演化的关系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促进考古学家们进一步思考过去几千年、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几百万年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关系直接影响着从史前到历史时期人类的适应行为和生计模式,影响着整个人类的进化和全球性迁徙。本次年会设立了“美国中西部与五大湖地区的遗址与地貌”、“本地与全球变化:欧亚大陆考古学中的地貌、气候、社会政治关系与世界系统分析”、“北半球新旧大陆古人类对新仙女木事件的响应”、“玛雅低地的农业、动物与气候”、“环境的力量:政治生态学框架下的考古学研究”等专题。讨论的时间范围从旧石器时代覆盖至今,地域范围波及全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在生态系统中与其他动植物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互动关系,自然环境控制着人类的生活,而人类活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又反过来影响了周围的环境,成为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 地层学、类型学和技术学是与考古学伴生已久的传统研究领域,但是在学科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些方法已经显示出了很多的不足。回顾上世纪,在新考古学和中程理论的影响下,考古学家试图在过去的真实历史和今天的考古记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验考古学和民族考古学等随之相继产生,考古学理论和方法都日渐纷繁,加之田野工作几何倍数地增加,考古学家有条件游刃有余地将这些新方法新理论应用于实际材料中。而本次年会的主题基调也是对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讨论,因此期间的很多专题也呼应了这个议题。“美洲中北部互动关系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与技术”、“玛雅文化的地貌景观分析”、“美国考古天文学”、“植物考古学的问题与方法”、“古食谱分析”、“人工制品研究:模型与实验”、“对Michael B.Schiffer的评价和他的行为考古学”、“三维考古模型: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新方向”、“提提咔咔湖盆地动物考古学新进展”等诸多专题,为我们呈现了焕然一新的研究角度。 另外还有与重大遗址的调查发掘及研究有关的专题,如“英属哥伦比亚狩猎采集社会:Bridge River遗址的交叉学科新研究”、“美国墨西哥边界文化资源调查”、“Roc de Marsal旧、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新成果”、“伊利诺斯Orendorf遗址出土器物研究”等;此外,公众对考古的认知和肯定是考古工作的生命力,从标本展陈到文化遗产管理等话题也不乏其中,如“加强地方考古资源的保护”、“Caldera山谷国家自然保护区前10年的文化资源发现与管理”、“数字化展陈问题”、“政府考古--为大众与资源服务”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