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荒史研究是一个令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领域。由于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成为影响区域社会历史变迁、决定区域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重要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灾荒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结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的学术领域。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学者。 近年来,伴随社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灾荒史相关的研究成果也相当丰硕。在灾荒史研究走向深化的过程中,适时地回顾和反思灾荒史研究的基本路径,拓宽灾荒史研究的领域,弥补灾荒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实现灾荒史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成为从事灾荒史研究的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笔者从事山西灾荒史研究多年,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不揣浅陋,欲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尚乞赐正。 一 历史中的灾荒--当前灾荒史研究的三种路径 随着灾荒史研究成果不断增多,有关灾荒史以及相关专题的综述性文章多见于各类学术刊物。学术旨趣多集中在前人对某一时段或某一地理区域内的灾荒研究成果,以及与灾荒史密切相关的专题内容做出适时回顾与思考。笔者在借鉴综述性文章的基础上,欲从灾荒史的研究思路出发对当前学界在灾荒史研究的三种路径做一简要探讨: (一)“就灾言灾”:通过史料定性、量化统计恢复灾情,总结特征,探讨原因 这一路径是地理学、气象学、灾害学、农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等领域研究灾荒史的一个传统路径,成就非凡。该研究的出发点通过科学化的手段,对历史时期的灾荒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总结各种灾害发生的基本规律,为现实社会的防灾、减灾工作服务。其研究的基本内容多与灾害直接相关,主要包括灾害频次、灾害等级、灾害规律和灾害成因等四个方面。以下将择其代表性的著述来加以简要分析。 1.灾害频次 20世纪初,许多学者就已开始关注中国古代的灾害问题,鉴于中国古代灾害发生极为频繁,研究者开始对中国古代的灾害史料逐一统计,计算灾害发生的频次。《二千年来之荒歉次数》、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邓云特(邓拓)《中国救荒史》等等论著得出各种统计结果,其中以邓云特的统计值最具影响力。直到现在,学者们仍经常引用邓云特的灾害频次统计数据。 2.灾害等级 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灾害史,首先涉及灾害内容的等级量化问题,灾害史研究者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多种量化方法,基本可归结为单项量化和综合量化两大类。此外,郑斯中《气候对社会冲击的评定--一个多学科的课题》,方修琦《建立历史灾情序列方法的探讨》,高建国《自然灾害基本参数研究》,邹立晔、于德源《灾害史研究中的年代换算及其软件》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参考文献。但是,系统的农业灾害史研究体系尚未见创设,量化研究也有待改进。 3.成灾规律 研究历史灾害发生规律是灾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灾害发生规律,主要是研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因此大量的数理统计方法得到应用,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 华林甫考察了清代以来300年间长江三峡地区的水旱灾害。他指出三峡地区是中国水旱多发地区,但是水灾明显多于旱灾,水灾发生的频率亦较高。[1]龚胜生、叶护平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其中西晋时期疫灾最为频繁。而且疫灾周期具有波幅越来越小、波长越来越短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疫灾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都城所在地为疫灾多发区,都城区位的变迁影响着疫灾重心的变迁。[2] 4.灾害起因 除了对黄河、长江水灾原因的关注外,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王金香在探究山西“丁戊奇荒”后认为,广种罂粟、交通不便等因素是导致这次历史上特大灾荒的主要原因。王日根的《明清时期苏北水灾原因初探》、贺建林的《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地学因素与人为因素》、高升荣的《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分析》等文章从不同方面集中考察了近代以来中国南方地区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