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Ю。С。佩斯科夫出版了《苏联-中国:从对抗到合作》,该书在2007年再版。 2003年,Ю。М。加列诺维奇出版了《俄罗斯-中国:六大条约》,讲述了1896~2001年俄国与中国签订的六大条约,书后还附录了俄中之间签订的所有条约。同年,还出版了专著《江泽民的指示:当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防政策原则》。 2004年,В。Г。甘申出版了专著《中国和她的邻居:通往公民社会--中国和一些亚太国家建设公民社会基础的特点》,论述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基础和一些亚太国家的发展基础。 2005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出版了论文集《俄中关系:现状和前景》,主要分析了俄中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俄中关系对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的影响。共收录了22篇文章,分为中国的内部环境和俄中关系、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俄中关系、全球化条件下的俄中关系三个部分。原苏共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О。Б。拉赫马宁出版了《历史片断钩沉》,收录了作者对中国现当代重大问题的重要文章和论述。М。В。亚历山德洛娃出版了《俄中的边境贸易关系》。同年,还出版了论文集《俄罗斯-中国:全球化条件下的合作》。 2006年,长期担任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的罗高寿出版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俄中关系》,对俄中双边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和俄中双边关系发展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程进行了描述。В。С。库兹涅佐夫出版了《中国对外政策中的佛教因素》。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远东地区各民族人民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的研究人员Н。П。里亚布琴科对苏中对抗年代(1969~1982年)的两国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苏中对抗的原因和性质、中国在此期间对苏关系的内外政策等问题。 2007年,Ю。М。加列诺维奇出版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中关系》,这是以2005年作者在北京外交学院讲授俄中关系史的讲义为基础而编写成的一本专著。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远东地区各民族人民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所长В。Л。拉林对20~21世纪之交的俄中双边关系和俄中关系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叙述,并论及两国边境地区的民族范围划分、移民过程和文化互相影响的问题。曾经在中国和美国工作过的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外交学院副院长Е。巴扎诺夫出版了《中国:从中央帝国到21世纪的超级强国》一书,在对过去进行回忆的同时,还设了“来自使馆的观察”这一专章。 2008年,长期在华工作过的原苏共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Р。Ш。库达舍夫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我在中国的生活》。季塔连科、邦加德·莱温、杰列维扬科、米亚斯尼科夫四位院士编辑出版了《拓展学术的疆域:祝贺齐赫文斯基院士九十大寿》。 2009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С。Г。卢加宁出版了《欧亚大陆上的俄罗斯和中国》一书。 三、对社会政治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 在研究经济发展的同时,俄罗斯学者对中国社会政治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对中国的发展情况、现代化进程和正在实施的各项改革加大了研究力度。出版了一些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的文件汇编,如《毛泽东:中国革命和建设》、《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2007年出版了《1999~2007年俄中文件汇编》,这是俄罗斯外交部1999年出版的《1949~1999年俄中文件汇编》的续集。同年,圣彼得堡大学教授Б。Г。多罗宁编辑出版了《中国的宪法和政治体系--教学参考书》,该书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宪法的中文和俄文版,讲述了中国的政治体制。 2000年,Ю。М。加列诺维奇出版了《在迈入21世纪之际,正确的一方是属于邓小平,还是那些持不同政见者》一书,作者叙述了一些中国人的观点,并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001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一些学者集体出版了《如何治理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权利结构变化》一书,后来还曾经再版。这本书的特点是对中国三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的“中华民国”,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进行了比较研究。 2002年,В。Я。罗曼纽克出版了《中国奇迹的神话和现实:如何与中国人做生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奇迹,即中国的神话和现实。罗曼纽克认为,中国的经验对俄罗斯是有益的。他强调指出,中国与俄罗斯不同,“中国拥有自己经过大量实践检验过的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这些战略和政策都在实施之中。他讲述了中国的生意是怎么进行的,怎么与中国人做生意。针对中国奇迹这一话题,Ю。М。加列诺维奇在《中国奇迹还是中国死胡同?》一书中提出了让人诧异的观点。他认为,“没有任何根据来谈中国的经济奇迹”,“中国在最近几年没有任何奇迹可谈”,“中国进入21世纪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奇迹的”,与其说是中国奇迹“还不如说是中国死胡同”(见该书第6页)。他写到:“在谈中国局势的时候,如果看看问题的严重性和这些问题已经牵扯到成千上万人的命运,那用‘死胡同’这一术语是说得过去的”。他还特别反驳了А。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观点。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中国是一个在最近几十年的改革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俄罗斯却没有取得巨大的成就;而加列诺维奇认为,作为一个民族,中国因其人口过多,今天已处于灭亡的边缘,为满足居民生存的国内资源正在消耗殆尽(见该书134页)。 2003年,莫斯科出版了《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发展》,对俄中两国的社会经济改革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对中国和俄罗斯正在进行的转型进程进行了研究。 2004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出版了一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的专集,其中收录的文章对中国55年的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对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附有大事记。К。А。科卡廖夫出版了《政治制度和中国的现代化》,对中国在改革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和主要趋向进行了分析。莫斯科大学亚非国家学院出版了论文集《中国在新阶段的革命和改革:探索发展的道路》,其中В。Г。格尔布拉斯的《中共十六大--社会与国家发展的新路径》和О。Ю。亚当斯的《中国的反腐斗争:新趋势》等尤为引人注目。 2005年,А。В。维纳格拉多夫出版《现代化的中国模式--进一步寻找认同感》,这本书在2008年再版。该书最大的特点是以经典的和现代的政治理论为依托,对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综合思考。德。А。斯米尔诺夫出版了《中国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建设》。不久,一部集体研究成果《中国:发展所应面对的威胁、风险和挑战》出版,对中国的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威胁、风险和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对中国国内有可能出现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可能性及其对国内外的影响进行了估计。同年,Л。Д。博尼出版了一本很有分量的书--《迈向市场道路上的中国农村》,对1978~2004年中国农村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进程进行了综合研究。作者揭示了这一模式的基本规律性及其特点,并把这一问题与人口问题、土地问题和粮食问题互相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考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