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工合运动及历史贡献——纪念抗战工合运动发起八十周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12 中国社会科学网 况鹰 参加讨论
抗战工合运动是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简称。今年8月5日是抗战工合运动发起八十周年纪念日,我们有必要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温故而知新。 一、抗战工合运动的起缘 1937年下半年,日本加快了侵华战争步伐,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和全面抗战风起云涌的紧要关头,以救济和经济为宗旨的抗战工合运动应运而生了。当时中国抗战面临很大一个困难是:一方面,沿海城市相继沦陷,80%的现代工业遭到毁灭性破坏,海运又被日军封锁,市场上日用品供给极度缺乏,严重影响军需民用,急需增加生产;另一方面,大批的失业工人和战争难民,背井离乡流落后方,生存面临极度困境,亟待社会救济。在此情况下,与中共关系密切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夫妇、上海工部局新西兰籍工业社会问题专家路易·艾黎等国际友人和上海爱国人士徐新六、胡愈之、卢广绵等十一人[1]挺身而出,他们召开秘密会议,商量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在内地乡村组织失业工人和战争难民成立生产合作社,采用小工业、手工业方式生产日用品。既支援抗战、改善民生,还可以发展内地工业,改变工业集中沿海的弊端。艾黎给这项意义重大的运动起了一个好记易懂的名字——“工合”,即“工业合作”的简称,也是“共同工作”的意思。艾黎等人起草的工合设计方案,首先得到了宋庆龄及宋氏家族高度肯定。在宋庆龄的协调和英国驻华大使卡尔的帮助下,工合的计划得到了国共两党高层大力支持。1938年8月5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协会)在武汉宣告成立,抗战工合运动正式拉开序幕。艾黎被任命为工合技术顾问。8月和9月,相继在宝鸡和衡阳成立了工合西北、西南办事处。很快,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失业工人和战争难民纷纷踊跃参加抗战工合运动,几百个工业生产合作社相继成立,失业工人和战争难民的生存压力及日用品供应都得到了缓解。此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资金。为了募集资金,1939年7月,宋庆龄、何明华(英籍香港大主教)、斯诺、艾黎、普律德(美国友人)等人在香港成立了工合国际委员会(简称工合国际)[2],接着又在美、英等国成立了援助中国抗战工合运动的非政府组织。此举不仅为抗战工合运动建立了可靠的资金援助渠道,而且成为二战时期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朝野进步人士连接的一座桥梁。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抗战工合运动领导权始终掌握在以宋庆龄和艾黎为领导的工合国际组织手中。 二、抗战工合运动的内部结构 抗战工合运动的内部结构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两个平行的领导机构,其中由宋庆龄领导的工合国际负责在美英等盟国为抗战工合运动争取道义和资金支持,并将募集资金直接分配给各工业合作社。由孔祥熙领导的工合协会负责指导工业合作社的建立与运行。 第二个层次是七个工合办事处和八十三个工合事务所。 第三个层次是建立了近两千多家工业合作社。 工合办事处事务所与工业合作社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办事处事务所的行政开支都由工合协会担负,同时接受国际工合和工合协会的领导。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另外,“解放区和延安等地也成立了工合事务所,组织了不少……工业合作社。但这些工业合作社是由国际捐款援助开始发展的,完全受解放区党政直接领导,与蒋管区的工合总会无直接关系。”[4]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影像史学促进图书馆收藏的完善
- 下一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