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国:民族院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多维发力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07 中国民族报 张利国 米怀飞 参加讨论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院校担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充分认识民族院校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清醒分析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并着力在导、实、效、力、新、控六个维度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民族院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 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民族院校大多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相关课程,注重加强对各民族学生进行“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观”“五个认同”等方面教育,使各民族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发展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史,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等重要理论的理性认识。同时,民族院校通过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认同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嵌入式”管理模式、“三全育人”模式以及立体化教育、多层次帮扶、协同式育人等创新性经验与做法,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载体和手段。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面临着新的挑战。 1.教育教学效果有待增强。 当前,部分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民族理论政策课存在着简单套用或移植一般高校授课内容和方法的现象,对少数民族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讲授和引导。部分地区的民族院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课程主要由思想品德教师、历史课教师等兼任,甚至由部分“客串”性质的非专业教师担任。由于缺乏较为长期、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学习,这些教师有关民族理论政策的知识较为欠缺,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难点、热点问题或避而不讲,或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对一些理论问题认识不清、理解不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果。此外,部分民族院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存在着重经验推广、重成果汇报的现象,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研究不深不透,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不实不细不准等情况。 2.协同育人功能发挥不足。 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民族院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仅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内容,没有完全将其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中,部门协同育人机制不畅,还存在内容同质化、教育资源碎片化、功能运行低效化等问题,制约了育人合力的发挥。同时,受经费、人员、组织等方面因素限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校外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在如何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家(庭)(学)校一体”“(政)府(学)校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的瓶颈有待突破。 3.教育载体开发运用不充分。 在信息化条件下,各种教育载体和形式层出不穷,从显性到隐性、从线上到线下、从传统到现代、从校内到校外,新载体、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但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域,民族院校仍然习惯于采用课程讲授、主题教育等传统形式,对于契合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特点和心理接受习惯,容易引发他们情感共鸣、心理认同和思想转化的人文化、生活化、大众化的教育载体与形式开发不足,运用不广泛,制约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4.意识形态防控压力大。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不断。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西方敌对势力和组织以及国内外的“三股势力”加强了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分化、渗透。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更加多元、利益诉求更具功利性,现实中存在着的一些民族偏见、民族歧视和偶发性极端事件也极易成为影响民族团结、破坏和谐民族关系的不利因素,民族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更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