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近年来相关文章和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观点百家争鸣。而本文提供的,就是审视这场战争的其中一个角度。尽管我们都知道这场战争在武器上是一次十六世纪与十九世纪的对决,但是在具体的细节上,却能够品味出更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1840年7月~1842年8月发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此战中,英军的火器火力无疑对清军有着极大的优势,但两者之间差距究竟有多大?笔者尝试做出一些分析。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火药对比 首先,在火药的配比方面,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经过多次实验后,提出了黑色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2KNO3+3C+S—K2↓+N2↑+3CO2↑。据此,理论上硝、硫、碳配比率以74.84%、11.84%、11.32%为最佳火药配方。英国按照这一方程式,配制了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的枪用发射火药,以及组配比率为78%、8%、14%的炮用发射火药。在火药生产如提纯、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等工艺上,英国已进入近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阶段。其主要特点是: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以先进的工业设备,提炼纯度的硝和硫;以蒸汽机带动转鼓式装置,进行药料的粉碎和药料的混合拌和;用水压式机械,将配置的火药放在碾磨上,压成坚固而均匀的颗粒,使火药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实性;使用机械式造粒缸,将火药块制成大小均匀的火药粒;对制成的粒状火药,放在烘干室内,用蒸汽加热器烘干,使之保持良好待发的干燥状态;用石墨制成的摩光机,将药粒的表面磨光,除去气孔,降低吸湿性,以延长火药的贮藏期。这些先进的工艺保证了英军火药的优良品质,虽经过长途海运,到中国以后仍然保持良好的使用效果。 而中国方面,枪炮发射药的硝、硫、炭配比大体在80%、10%、10%。而火箭的燃烧火药的配比大体在86.5%、5.4%、8.1%。这一配比虽然与英军火药相差不远,不过由于鸦片战争大多在东南沿海,当地气候比较潮湿,而中国方面的火药含硝量偏高,所以极容易吸湿转潮,储存很不方便,只能随用随造,对战事极其不利。制作工艺上,清朝仍然采用人工操作方法配制而成,质量十分粗糙。所以,英国人在大角、沙角战役缴获清军火药后说到:“火药库是普通式的建筑之一,里面存着几千磅粗火药,装在木桶或泥罐中,我们全部投之于海。因为虽然中国火药的成分几乎和我们的相同,却是一种粗劣的东西。”当时清朝尚无现代密封除湿技术,沿海战备火药吸潮导致威力下降、精度变差也不足为奇。而在战后,福建提督陈阶平设法采购英军火药并在鸟枪上试射,原本射程不到100米的鸟枪可以将弹丸射到240弓(1弓=5尺,清代一尺合今32厘米,折合384米)。虽然中国古籍关于射程的数据纪录一向有所夸大,但仍然由此可见双方火药质量上的巨大差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