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火器差别究竟有多大(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4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英军攻占虎门炮台一役亦是如此,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初六,在夺取沙角、大角炮台后,英军攻击上横档炮台。上横档炮台正面防御异常坚固,但炮台后方几乎不设防。当天恰逢炮台后方小河涨潮,英军分船越过后河,在下横档后方登陆,包抄清军。清军大部未作抵抗即已溃散。而更早一天,英军就在清军不设防的下横档登陆,对清军采取火力压制,着名爱国将领关天培即在此战阵亡。关天培的爱国情操固然值得肯定,但他在此战中明显犯有军事错误,忽视了下横档的防御,又仅注重上横档正面来敌,以至后方被英军包抄。 在海岸防御作战中,由于清军军事思想落后,炮台选址并不当、炮台构筑方法不合理,都是裸露式建筑。清军在毫无掩蔽的炮台上与英舰对射,伤亡极大。两广总督怡良也说过:“(英舰)但以数十艘连环之炮。攻我在台露处之兵,故将弁兵丁伤亡枕籍。”清军缺乏近代抗登陆作战经验,不能趁英军在换乘和抢滩时攻击,炮台成一字排列,缺乏层次,突破一点而全线溃崩。又忽视后方防御,多次被英军从后方登陆包抄,炮台在前后受敌的情况下被攻占。清军火炮本来就比较粗糙,还缺乏训练,往往连本身武器的性能也难以发挥。比如厦门一战,清军发射200余弹,仅一弹命中英舰火药库;虎门一战,各炮台300门火炮,英舰竟一艘未损。 陆战中,清军基本采用冷热兵器结合的三叠阵,一哨百人,每哨10队,使用火器和冷兵器的人数各半,火器手为前队,内20名操抬枪者为第一叠,30名鸟枪手为第二叠,50名使用藤牌、长矛、弓箭、挑刀等武器的冷兵器手则为后队。这种战术的思路大抵仍然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使用这样的战术与19世纪的英军作战,自然很难取胜。 海战中,清军妄想抛掷火球、火罐,使用火箭筒,以及接近敌船、爬桅攀船,攻首尾、跃中舱等战术,或使用火攻船攻击英舰。作战时,距离较远时先以船炮轰击,距离近则使用上述火攻武器燃烧敌船,并使用冷兵器“过船杀贼”。但由于双方火炮射程存在差异,且英军船大炮多,清军少有能够在外海作战的船只,这类战术自然无法奏效。 结语 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是百年国耻的开端。清政府盲目自大、落后守旧,导致丧权辱国。而在火器制造上,我们这个火药的发明国却被“学生”超过,自身火器发展从康熙之后一百多年间因为太平盛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战争中,出现一边倒的战事,清军溃败,最后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回顾这段历史,更让笔者深感和平时代同样不能忽视国防的建设和发展,尤其对于目前正在和平崛起中的中国,一百多前血的教训更不能被忘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