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清代旗人户口册的整理与研究


    为了加强八旗人丁的控制,清王朝建立了严格人口登记制度。这类旗人户籍档案种类繁杂,学术界习惯上将其统称为户口册,有皇家的玉牒、中上层旗人的承袭册、红名男册、红名女册、卒男册、卒女册、聘女冊、娶妻冊、寡妇册,还有普通旗人的人丁册、家谱、三代册、俸米册、俸银册等等,记载了有关人丁的族属来源、旗分、职官、居住地以及相关家属的出生、死亡、婚姻及其家族与家庭结构等各方面情况。
    
    户口册编撰制度自清初一直执行到清末,涉及整个八旗系统、囊括全部八旗人口,持续了三百年。目前,学界尚未对清代户口册做过全面的统计,到底有多少册籍、记录了多少人口,至今仍无确论。这些带有连续性的户口册,卷帙浩繁、信息量巨大,成为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宝贵资源。
    
    

一、《清代谱牒档案》的整理、研究及其影响


    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档馆)和辽宁省档案馆是国内收藏清代旗人户口册数量最大、保存最好的两家单位。二者之中,辽宁省档案馆《盛京内务府户口册》更为学界所熟悉,这批户口册共有3600余册[i],登记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大约100余万各种不同种类不同身份的人口情况[ii]。定宜庄、郭松义、李中清、康文林、佟永功等先生对这批户口册,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让这批极为重要的户籍史料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开风气之先。[iii]
    
    相比辽宁《盛京内务府户口册》,一档馆《清代谱牒档案》所藏户口册带有国家性质,涵盖全国所有旗人;而辽宁户口册则是区域性的,以盛京旗人为主。二者所涉区域范围、八旗组织、人口数量、旗人种类等,一档馆均超过辽宁省档案馆。根据笔者的整理,一档馆户口册的编撰时间从雍正元年(1723)至宣统末年(1911),约计10,000册[iv],记载详细、内容丰富,既有满文也有汉文。每一册档案中所含件数不同,有一件、或数件、或数十件,甚至上百件档案,具体数量尚无统计。一档馆所藏户口册档案应大于辽宁《盛京内务府户口册》3600册的数量,且大部分文本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遗憾的是,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谱牒档案》户口册的整理、研究程度却远不及辽宁《盛京内务府户口册》。实际上,早在辽宁《盛京内务府户口册》之前,一档馆户口册既已为学者所关注。1983至1990年,一档馆联合美国犹他家谱学会(The 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对馆藏清代皇家族谱、清代科举考试册及比丁册、人事记录等内容的清代档案进行了缩微拍摄,名为《清代谱牒档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鞠德源、李中清、郭松义、定宜庄等先生曾对这批档案进行过研究,并专门举办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不知为何缘故,九十年代后期,李中清、郭松义、定宜庄等先生移步辽宁《盛京内务府户口册》,而一档馆的户口册却没有引起学术界进一步关注。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档馆《清代谱牒档案》此前的研究工作仅是一个起步,非常需要学者对其开展持久、深入的专门性研究。[v]
    
    《清代谱牒档案》缺乏研究的状况,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批档案开放程度有限,普通研究者不易查阅直接相关。2008年夏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开始全面实行档案查阅电子化政策,《清代谱牒档案》也在其中。经过多年整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终于在2013年下半年,将这批档案编目以胶片形式公开供应读者查阅。
    
    自2013——2014年,笔者用将近一年的时间通览《清代谱牒档案》,为其数量的巨大和保存的完好而感到惊叹。根据笔者的整理,这批档案约计21,120册,主要包含以下全宗及类项档案:
    
    1、内阁全宗:乡试录、会试录、进士登科录、小金榜;满汉文黄册;满文皇册;八旗世职谱档;秋审题本;京察册等。
    
    2、内务府全宗:内务府堂清册及簿册的人事类档案;升平署、庄头处、会计司、都虞司和上驷院等机构簿册的人事类档案;内务府满文杂件。
    
    3、宗人府全宗:小玉蝶和宗室觉罗名册(红名册)。
    
    4、宫中各处全宗:宫中履历折、单、片。
    
    5、八旗都统衙门全宗人事类档案。
    
    6、户部-度支部全宗:八旗俸银俸米册。
    
    从此6项主要内容来看,除了户口册外,这批档案还藏有大量诸如乡试录、会试录、进士登科录、小金榜、秋审题本、京察册等与户口册关系不大的档册。因此,仔细梳理、辨析,从2万余册档案中挑选出与户口册相关的档案,成为笔者首先要进行的工作。
    
    这项工作的进度并不快,主要原因在于档案数量太过庞大。同时,一档馆对此批册籍的整理不尽完善,缺乏准确的档案件数、册数的统计数据。档案分类也仅按大要,没有细目,并不清晰,常常是各类册籍混杂在一起。笔者只能逐件逐册地查看,不敢有丝毫怠慢。
    
    经过一年的初步梳理,笔者选出与户口册相关的档案将近1万册,分散在户、人事、袭、世职、旗务、职官、俸、新整、户口册等档案类别项下。按照是否具备家族世系为据,笔者将此近万册档案分为“具备家族世系的档案”和“其他与户籍信息相关的档案”两大类,每个种类之下再根据档案的书写内容、格式等特点进一步划分细目,每种类型因编撰目的不同,其编撰方式、所含内容差异甚大。
    
    
    表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户口册档案数量统计(单位:册)
    
    

    
    档案种类
    

    具备家族世系的档案
    

    其他与户籍信息相关的档案
    

    人丁册
    

    家谱
    

    承袭册
    

    三代册
    

    俸银、俸米册
    

    生、卒、女子清册等
    

    数量
    

    2,345
    

    329
    

    932
    

    150[vi]
    

    3568
    

    2318
    

    小计
    

    3,606
    

    6,036
    

    总计
    

    9642
    

    
    
    需要说明的是,近万册档案,即便是同一类型档案,其名称都互有差异,并不统一。为方便整理、归类、研究,本表格中的人丁册、家谱、承袭册、三代册、俸银、俸米册、生、卒、女子清册等,乃笔者根据同类档册名称综合拟定而成。
    
    此外,笔者重点整理的这批户口册,并不包括大、小玉牒。玉牒,亦即皇族宗谱,专属皇室、宗室所有,较为特殊,已为学界所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方向对其进行了研究。[vii]鉴于此,笔者并未将玉牒作为此次考察的重点,而是将注意力集中放在那些学界不太重视且尚未被纳入研究范畴内的户口册上。
    
    

二、清代户口册类型与内容


    (一)人丁册
    
    
    《清代谱牒档案》共有人丁册2,300余册,现存册籍的最早年代是雍正初年。人丁册的编撰始于清初,为了加强对旗人人丁的控制,清廷建立了三年一比丁的严格人口登记制度,覆盖整个旗人群体,据记载:
    
    
    八旗壮丁,岁有增益,立法编审,最为详密。国初定:八旗新添壮丁,每旗编佐领三十,有逃亡缺少者,于诸王、贝勒、贝子等府壮丁内,拨补足额,仍将该佐领治罪。嗣后每三年编审一次。[viii]
    
    
    不同身份人丁的地位确定、职位顶补、革退等,均以人丁册作为查考的依据。这项制度主要针对普通旗人,比丁之时,每户旗人家庭都需要提交两种户口册籍:人丁册和家谱图(详见下文),该制度一直执行到清末,最后一次人口登记于宣统二年(1910)。
    
    人丁册在档案中经常用人丁户口册、人丁档册、比丁清册、比丁册、丁册、花名丁册、花名册、户口清册、庄头丁档等名称,本文为便于行文,统称为人丁册。
    
    人丁册主要存于户、人事、旗务三类档案项下:
    
    1、户项下存有多类人丁册档案:计1,843册,有佐领、管领下人丁户口册,陵园、墓地等员役户口册,宫、苑、寺等户口册。
    
    2、人事项下人丁册档案:较为零散,笔者一册一册整理,计485册。
    
    3、旗务类档案下八旗各佐领下户口清册咨文:计17册,时间从乾隆年间——光绪三十年(1904)。
    
    图1:镶黄旗四班双顺管领下食家口人丁户口册(光绪十六年,1890)[ix](节录)
    
    
    
    
    一般而言,人丁册不仅记录户主本支,即祖上三代、妻子、儿子及孙子的情况外,还会收入户主的侄儿、族侄、族弟、族叔、族堂祖及其家属的详细情况。此外,有的还会列出弟妇、族弟妇、族婶及其家人,清晰地记载了有关人丁及其家庭成员的出生、婚姻、年龄等信息均要详细记录,体现出了家族人员的构成结构。凭借这样的人丁册,几乎可以掌握整个家族人丁的人口信息。
    
    
    (二)家谱
    
    
    家谱编撰的起始时间晚于人丁册,根据现有史料推断,大约始于乾隆年间。[x]自此而下,清廷要求家谱与人丁册同时呈报,也就是说,每三年比丁之时,需要呈报家谱的旗人家族应同时呈报人丁册与家谱两种。该制度一直持续到宣统二年(1910),家谱成为与人丁册同等重要的官方户口册。
    
    家谱类档案包括家谱和家谱图两种,册数虽不及人丁册多,但每一册档案下含有的家谱/家谱图件数却很多,保存完备,计329册:
    
    1、家谱图:庄头处投充家谱图、投充庄头家谱图
    
    庄头处投充家谱图有66册,编撰时间从光绪年间至宣统年间;投充庄头家谱图有100册,编撰时间从同治元年(1862)到宣统二年(1910),这两种家谱图共计166册。
    
    2、都虞司三旗家谱、营造司家谱
    
    此类档册共163册,其中都虞司三旗家谱有159册,编撰时间从乾隆年间至宣统年间。营造司家谱4册,这4册档案并未收入档案馆提供的目录中,是笔者逐一查看案卷后发现,位于都虞司家谱之后。
    
    以一档馆所藏户口册来看,三年一比丁的家谱类型,尚未在其他旗人群体中发现,唯“非佐领非管领”人群所独有,此种人丁户籍呈报模式很可能与该群体特殊的身份、地位直接相关。该问题不是本文论述重点,在此不赘。[xi]
    
    图2:正黄旗顺义县大营村庄头郭清家谱[xii](光绪二十七年,1901,录文)
    
    
    
    家谱按照家族世系,一代一代排列,世系直观而清楚,每个人之间的互相关系一目了然。但也存在不少缺憾:1没有记录任何女性;2缺少诸如年龄、属相、是否已故等个人信息。应该说,人丁册与家谱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前者记载了人丁的姓名、年龄、属相,每一个人与户主的关系等等;后者则以家谱图的形式,较为严密的从始祖往下梳理,形象的绘制出家族人丁的繁衍情况。这两类户口册,单独考察,均有缺失,需要相互参考。
    
    
    (三)承袭册
    
    
    此类档案是清廷对八旗人丁承袭父辈世职世爵颁发的诏书,满、汉文均有,名称众多,有谱档、缘由家谱、袭职册谱、世职官员家谱、世爵袭官敕书册、世爵世职册、谱袭职原由档、家谱片单、世职世爵承袭家谱等等,为便于行文,笔者将其统称为承袭册,计900余册。
    
    承袭册与人丁册、家谱在编撰时间、编撰性质、编撰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人丁册、家谱是每三年呈报一次,书写形式单一,意在掌控旗人人口;承袭册则是旗人袭官之时,朝廷向个人颁布的袭官文书,仅颁布一次,以继承官职为重,书写形式同时含有世系文字和家谱图。承袭册主要存于世袭、世职、职官等档案项下。
    
    1、世袭类档案
    
    世袭档含有世系文字和家谱图两项内容,约计350册,大部分的世系文字是汉文,家谱则既有汉文也有满文。
    
    2、世职类档案
    
    世职档用满文书写,共有339册。经笔者逐一考察,其中50册档案没有世系、家谱内容,其余289册均既有世系文字又有家谱图。
    
    3、职官类档案
    
    职官档中共有293册册籍有世系文字又有家谱图,主要存于:
    
    (1)八旗都统等为世职世爵承袭事宜的奏折及家谱片单等,共180册,编撰时间自雍正年间至宣统年间。
    
    (2)八旗世职世爵承袭家谱,共86册。
    
    (3)其余27册散存于职官类档案之下,具有家谱图以及较为简单的世系文字。
    
    总的来说,承袭册既有世系又有家谱图,汉文、满文都有,篇幅较长,内容较为详细,十余页的情况相当普遍,不少册子甚至有数十页之多。笔者将光绪三十年(1904)“镶黄旗蒙古世管佐领延吉承袭册谱”[xiii]节录如下:
    
    
    镶黄旗    世职官员等袭职册谱   蒙古
    
           世管佐领延吉承袭原立佐领印轴内载,延吉之高祖固鲁系蒙古喀喇沁处古北口外英图沟地方居住。于顺治三年由理藩院具奏,将固鲁之同领人等编为一佐领,固鲁承袭出缺,长子克勒德依承袭出缺,胞弟色楞承袭出缺,胞兄克勒德依之子壁里克图承袭出缺,胞叔色楞之次子丹达哩承袭出缺,胞四弟扎本苏承袭出缺,胞伯克勒德依之孙和雅图承袭出缺,长子端珠承袭出缺,长子胡图里承袭出缺,子多文承袭出缺,子续龄承袭出缺,子英瑞承袭出缺,胞叔续昌之孙闲散延吉承袭世管佐领。
    
    
    
    
    这份世管佐领延吉承袭家谱的上半部分,用文字叙述了该家族佐领职位承袭的情况,类似民间家谱中的家族源流;下半部分是家谱图,共有四幅,分别绘制了该家族的四支人丁,由于篇幅过长,此处只展示第一幅。
    
    从此例可以看出,承袭册以确定承袭关系为重,对承袭职位、爵位的家族支系记载的更为详细,文字叙述部分往往只记录承袭职位的个人情况。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承袭册依然有掌控旗人人口的职能,绝大部分承袭册不仅载有承袭佐领职位的支系,还保存了其他支系的人丁情况,而且不少册籍对其他支系人丁的记载不亚于承袭支系。
    
    
    (四)三代册、俸银、俸米册
    
    
    1、三代册
    
    据笔者初步梳理,保守估计《清代谱牒档案》所收三代册至少有150册以上。此类册籍记载了人员的父、祖、曾祖姓名、旗分、某某佐领/管领、官职等简要情况,如:
    
    
    昭陵关防属下汉军童生富魁旗佐年貌三代清册(光绪十二年二月,1886)[xiv]
    
    计   开
    
    昭陵关防属下正黄旗常恒内管领下汉军童生富魁,年二十一岁,身中面白无须
    
           习诗经
    
                    曾祖 闲散 得成
    
                         祖 闲散 小仓
    
                            父 闲散 俞富
    
    居住
    
    承德县附近
    
    光绪十二年二月
    
    (以下是内容相同的满文,略)
    
    
    2、俸银、俸米册
    
    俸银、俸米册,看似与户籍人口无关,实际不然。有关旗人出生、死亡、婚配嫁娶、升迁调补、袭封、降革、继承等事件所产生的档案与各种人口数据紧密相关,而发放俸银、俸米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所谓俸银、俸米,即是民间俗称的清廷发放给八旗兵丁的钱粮,主要包括月饷(每月发一次)和季米(每季度发一次)。[xv]钱粮的发放以户为单位,俸银、俸米册详细记载了每一户所属旗分、佐领、户主姓名、年龄、该户人丁构成、发放俸米数量等信息。此类档册记载的均为核心家庭,父祖信息很少,也几乎没有记载其他家族成员。
    
    俸银、俸米册数量很大,据笔者初步估算,约计3500余册,是研究清代人口、经济等问题的宝贵资料。此类册籍名称如:正黄旗崇勋管领下食米册(宣统三年,1911)、镶黄旗文煦佐领下清查食饷兵丁花名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广储司所管招募绣匠等应领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分钱粮(银)两花名清册(1843)。册内形式大体如下:
    
    
    正黄旗满洲俸米册    光绪二十九年(1903)[xvi]
    
           正黄旗    二甲喇    满洲    立勋佐领下
    
               祖 佐领 毓衡 殁     父佐领 承禧 殁
    
           勋旧佐领兼户部候补员外郎   立勋    三十岁
    
                                      霜母    七十一岁
    
                                      妻      三十岁
    
                                      女      一岁
    
                                      姐      三十三岁
    
                                          共五口
    
    
    祖 领催 倭和 殁     父 马甲扎拉丰额 殁
    
           马甲   忠安    三十岁
    
                  妻      二十八岁
    
                      共二口
    
    
    (五)宗室、觉罗的生、卒、女子清册等册籍
    
    
    以上册籍登记主要针对普通八旗人丁,宗室、觉罗则另有一套严格的人口登记制度。自顺治十二年(1655)起,清廷即规定每年正月初十日以内,宗室、觉罗需将人丁册籍报送宗人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奏准,宗室觉罗所生子女,一年要报告四次,每三个月一次,查明造册报宗人府,清廷依据这些呈报最终形成玉牒。该制度一直被严格遵行,直到废帝宣统离开紫禁城的前一年,即1924年才告终止。[xvii]本文虽不涉及玉牒,但此类册籍与清代整个人丁奏报政策紧密相关,有必要在此做一简介。
    
    根据清廷要求,觉罗、宗族每年需要向宗人府呈报多种册籍,如红名男册、红名女册、卒男册、卒女册、聘女册(婚嫁册)、娶妻册、寡妇册(孀妇册)等等,种类较多,名字繁杂不一。
    
    1、红名男册、红名女册
    
    清代皇族、宗室人口呈报之时,凡属生存的男女,均用红笔书写,称为红名,已故者则用墨笔书写,称为黑名,红名册即为生存人口册。此类红名册,有分性别登记的,各称红名男册、红名女册;也有混合登记的,称为男女红名册。所载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本人旗分、某某佐领/管领、父母姓名、旗分等信息。以同治五年(1866)六月“镶蓝旗第四族红名男册”[xviii]为例:
    
    
    厢蓝旗第四族宗室松云之孙殁宗室四兴之第一字宗室原/更名钟敦于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申时嫡母正黄旗汉军天宝佐领下百志忠之女百佳氏生,系奕字辈,为此呈报。
    
    嫡妻 厢蓝旗汉军德福佐领下邹福禄之女邹佳氏,道光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娶,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三日申时故。
    
    继妻 厢红旗汉军吴□佐领下年永安之女年佳氏,道光十九年八月初六日生,咸丰十一年二月四日故。
    
    
    2、卒男册、卒女册
    
    即旗人死亡报告册,所载信息与红名册基本相似,包括姓名、出生日期、本人旗分、某某佐领/管领、父母姓名、旗分等信息。如:
    
    
    和硕康悼亲王椿泰等卒男册[xix]
    
    武尔泰二子
    
    第一子观礼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月初四日寅时,嫡妻孟氏孟世杰之女所出,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七月十一日子时卒,年二岁。
    
    
    3、女子清册
    
    一类专门针对女子登记的清册,主要包括聘女册(婚嫁册)、娶妻册、寡妇册(孀妇册)等等。所载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本人旗分、某某佐领/管领、父、祖、曾祖、母姓名、旗分、夫家情况等。如同治五年“镶蓝旗第七族孀妇册”[xx]:
    
    
    
    厢蓝旗第七族孀妇伊尔根觉罗氏,现年三十五岁,系厢蓝旗满洲锡麟佐领下年长阿之女,于道光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聘与存/殁宗室英昆之第三子已故宗室原/更名铭恩为嫡妻,氏夫于同治五年二月初二日申时病故,为此呈报。
    
    
    4、其他类型
    
    宗人、觉罗户口册中还有不少内容合并的档案,以咸丰五年(1855)八月“右翼近支二族学长载康等呈报生男生女卒男卒女娶妻嫁女等册”[xxi]为例:
    
    
    右翼造送二族学长载康等为
    
    呈报事今将本年四五六月此三个月应报之件分晰开列于后为此
    
    呈报
    
    宗人府
    
    计开    一 生男
    
    生男  四品宗室载达之第三子溥昌,现年一岁,于本年六月十一日邓时生,系载达之嫡妻博鲁特氏所出,查该氏系正蓝旗蒙古七甲喇胡图灵额佐领下,已故护军校吉凌可之女。                                  
    
    一 卒男
    
    卒男  四品宗室奕朔之第四子载超,现年二岁,于咸丰四年甲寅八月初五日酉时生,系奕朔继妻巴禹特氏所出,查该氏系正红旗蒙古德林佐领下领催德亮之女,载超今于本年五月初一日子时病故。
    
                 一 生女
    
    生女  奉恩将军载绩之第三女,于本年五月初九日午时生,现年一岁,系载绩之嫡妻何佳氏所出,查该氏系厢白旗汉军鹤年佐领下户部主事瑞安之女。
    
                 一 娶妻
    
    娶妻  候补笔帖式宗室载钟原名□,现年十七岁,于道光十九年己亥四月初十日丑时生,今于本年二月二十一日,迎娶厢白旗满洲都隆阿佐领下工部员外郎世辉之女佟佳氏为嫡妻,该氏现年十七岁,于道光十九年己亥二月初四日亥时生,此条系补报。
    
    
    宗人府的各类户口册种类很多,名字也多有不同,如:镶黄旗满洲觉罗保衡佐领下兴祖直皇帝第五子位下觉罗病故册(光绪三年一月,1877)、正白旗满洲觉罗延瑞佐领下觉罗升迁册(年代不详)、镶蓝旗蒙古嫁女娶妻册(年代不详)、盛京左翼觉罗族长造送觉罗等光绪二十二年分娶过妻室所生子女并遗漏子女职名辈分次序清档(1896)等。这批档案数量庞大,但存放却很零散,经笔者初步估算至少在2000册以上。
    
    

三、清代户口册的研究价值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户口册,具有数量宏巨,信息连续、系统、完整,具备较强延展性等特点。
    
    首先,这批档案总量将近1万册,数量远在辽宁《盛京内务府户口册》3600余册户口册之上。以《盛京内务府户口册》所涉100万余人的数量来估算,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旗人户口册涉及的人口数量、范围、种类,将是一个惊人的数据。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郭松义、定宜庄、李中清等学者利用《盛京内务府户口册》做出了傲人的成绩。至今,《盛京内务府户口册》还在被学者不断整理、利用,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成果。以此观之,如果一档馆所藏户口册能够被有效地利用,其研究前景将会非常可观。
    
    其次,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是清代户口册另一个特点。这批档案由清廷制作、保存,清代灭亡之后,无可避免地有一定散佚,但作为国家级档案,与地方档案和民间文书相比,还是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护。
    
    在时间跨度上,自清初至清末,所有旗人分门别类的按期呈报包括出生、死亡、结婚、丧妻、袭官、领粮饷等各类信息。在地域范围上,清代旗人大规模居住于今天的东北三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等区域,其他省份如陕西、山西、山东、甘肃、青海、新疆,城市如南京、杭州、福州、广州、荆州、成都等也都驻扎过八旗军队。但凡是旗人,清廷就会为其编撰户口册。也就是说,但凡有旗人的地方,即大部分北方地区以及一部分南方城市,有清一代均需定期向官方呈报人口信息,这样的人群、区域资料是同时代其他老百姓不可能有的,非常珍贵。
    
    以投充庄头旗人家谱为例,从同治元年(1862)到宣统二年(1910),48年间,内务府镶黄旗、正黄旗,每三年一次人口统计,一共17年(次)全部齐备,现存1,346部家谱;正白旗投充庄头家谱缺少同治元年、四年(1865)、七年(1868),三年(次)的档案,自同治十年(1871)到宣统二年的人口统计,一共14年(次),现存616部家谱。可见,内务府三旗投充庄头家谱自同治元年到宣统二年,仅缺少正白旗三年(次)统计资料,其余年份,三个旗分的资料全部齐备,共计1,962部家谱。
    
    这批内务府投充庄头家谱的家族所在地域横跨了数十个州、县,如同治十年计139部家谱,分布在38个州、县。每户旗人家族,少则数部家谱,多则数十部,如顺义县张家庄张姓庄头,共31部;顺义县大营村革退庄头李永春,一个人就有31部,贯穿李永春从45岁到90余岁间的每一次人口清查,一次不缺;再顺义县大营村郭姓庄头,共56部户口册,每一个家族的家谱都跨越了同治元年至宣统二年,近五十年的时间。
    
    其他类型的户口册也与此相似,由此可见,一档馆所藏的清代户口册无论是纵向的时间维度,还是横向的地域维度,都具有相当连续性和系统性,较为完整的保留了清代旗人人口面貌。
    
    第三,清代户口册还具备较强的延展性,可以通过旗分、人名、官名等信息与其他档案相互关联,从而获得更多历史信息。
    
    旗人阶层是清代特权阶层,无论是王公贵族、普通旗人,还是底层奴仆,官方对他们的记载都比老百姓丰富很多,除了巨量的人丁册、家谱、承袭册、三代册、生卒册、嫁娶册、寡妇册、俸米册、俸银册之外,还有浩如烟海的各类旗人档案(如刑事、科举、任免等等)。在笔者的研究中,同时拥有户口册,以及朝廷奏折、刑名案件等史料的旗人家族并不少见,不仅宗室、觉罗等上层旗人,不少中下层,甚至底层旗人家族,都能找到一一对应的档案史料。[xxii]这种史料优势,在民人社会中,除了少数势力庞大的世家大族,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企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档馆藏清代旗人户口册的一家一族、一户一丁,这些数量巨大、保存完整、连续性强的册籍,较之民间私修文书的散失零落,幸运地遗留在档案馆保存至今。所载人口信息跨越了十八世纪前期至二十世纪初期(雍正元年——宣统末年)二百年时间,覆盖了清代绝大部分北方地区及部分南方地区。
    
    令人遗憾的是,这批户口册至今尚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研究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前,地方社会研究、跨区域研究、群体研究、国家与基层社会互动等是学术界的焦点问题。旗人社会作为地方基层社会的重要类型,长期以来却被学人所忽略,游离在主流研究之外。清代的旗人生活区域广阔,尤其在北方地区,成为当地社会主要居住人群。在清代国家体制之下,旗人与非旗人存在本质的不同,这使得旗人社会相当独特;与此同时,旗人特权阶层的身份,又不可避免的将这种独特传递给其他人群,对地方社会造成不能忽视的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面对如此长时段、跨地域、系统、完整的旗人户口册,我们不能仅仅在八旗制度、八旗人群的研究范围之内来考量它的价值,而应该打开思路、扩展视野,将其广泛地运用在区域史、经济史、人口史、社会史等领域。若能如此,清代旗人户口册必将有一个相当广阔、影响甚大、足以让人叹为观止的研究前景。
    
    


    
    [i]  佟永功:《盛京内务府户口册解析》,《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67页。
    
    
    
    [ii]  定宜庄、郭松义、李中清、康文林等《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iii]  参见李中清、康文林(James Lee and Cameron Campbell). 1997.Fate and Fortune in Rural China: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Behavior in Liaoning 1774-1873. Cambridge: Cambridge Studies in Popul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in Past Tim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等关于中国清代辽宁地区人口史研究的系列文章;定宜庄、郭松义、李中清、康文林等《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佟永功:《盛京内务府户口册解析》,《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
    
    
    
    [iv]  一档馆对这批档案的整理,尚有诸多问题存在。限于当前条件,以笔者个人之力,暂时无法统计档案件数,故本文主要以“册”为单位进行统计。
    
    
    
    [v] 参见鞠德源:《清朝皇族宗谱与皇族人口初探》,载于《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中华书局,1988年版;鞠德源:《清代皇族人口呈报制度》,载于《历史档案》1988年第2期。李中清、郭松义编:《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郭松义、李中清、定宜庄编:《婚姻家庭与人口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vi] 对这批档案的统计,笔者基本上是一册一册的进行清理,唯独三代册的存放非常分散,因此仅作大体估算。此处三代册150册的估算比较保守,实际数量应比此多。
    
    
    
    [vii] 清代《玉牒》从顺治十七年(1660)开始编修,每10年一次,直至清亡后的1921年(“宣统”十三年末),统共修了28次,计两千余册,包括了从太祖努尔哈赤父系开始,到民国初年止的皇族子孙名字,共20余万人,全面地记载了皇家宗室的人员情况,内容相当丰富。参见鞠德源:《清代皇族人口册籍》,载于郭松义、李中清主编:《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第170页。除了专门记录皇室的“玉牒”之外,《清代皇族谱牒档案》还收有记载宗室世系的“小玉牒”,约60余册,笔者此次统计也并未将“小玉牒”计算在内。参见李中清、郭松义主编:《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郭松义、李中清、定宜庄合编:《婚姻家庭与人口行为》。
    
    
    
    [viii] 《八旗通志》初集卷十七,东北师大标点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6—299页。
    
    
    
    [ix]  《清代谱牒档案》户0016“镶黄旗四班双顺管领下食家口人丁户口册”,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x]  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初四日庄头处呈稿,转引自《清代的旗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99页。
    
    
    
    [xi]  参见邱源媛:《清代畿辅地区内务府庄头户口册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九集》,2015年,第487—488页。
    
    
    
    [xii]  《清代谱牒档案》人1061册“正黄旗顺义县大营村庄头郭清家谱”,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xiii]  《清代谱牒档案》袭008“镶黄旗蒙古世管佐领延吉承袭册谱”,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xiv]  《清代谱牒档案》户口册-0876“昭陵关防属下汉军童生富魁旗佐年貌三代清册”,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xv]  参见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xvi]  《清代谱牒档案》缩微号001,档号032“正黄旗满洲俸米册”,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xvii]  鞠德源:《清代皇族人口册籍》,载于李中清、郭松义主编:《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第172页。
    
    
    
    [xviii]  《清代谱牒档案》户口册-0750“镶蓝旗第四族红名男册”,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xix]  《清代谱牒档案》户口册-0610“和硕康悼亲王椿泰等卒男册”,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xx]  《清代谱牒档案》户口册-0747“镶蓝旗第七族孀妇册”,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xxi]  《清代谱牒档案》户口册-0719“右翼近支二族学长载康等呈报生男生女卒男卒女娶妻嫁女等册”,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xxii]  参见邱源媛《口述与文献双重视野下“燕王扫北”的记忆构建——兼论华北区域史研究中旗人群体的“整体缺失”》,《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