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明代男子簪花习俗考


    
    
    赵连赏
    
    内容提要:男子簪花作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传统习俗之一,近些年逐渐被学界重视,所现研究成果基本围绕于影响男子簪花出现的因素、出现的时间以及鼎盛时期的状况展开的,而对全盛期以后男子簪花习俗的研究则不多。本文通过对明代文献和文物中有关男子簪花习俗的考察,初步勾勒出了明代男子簪花习俗的状况。
    
    
    关键词:明代  男子簪花  习俗
    
    
    男子簪花也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传统习俗之一。以往学界对男子簪花的研究,基本围绕于影响男子簪花出现的因素和其出现时间及全盛期展开的,而对全盛期以后男子簪花习俗的变化状况研究则不多。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全盛期以后的明代男子簪花习俗进行初步探讨。
    
    
    一、男子簪花的出现和兴盛
    
    从现已掌握的文献资料看,历史上比较确切记载男子簪花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出现唐代,晚于魏晋时期男子面部化妆出现的时间。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颋《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时人荣之。”男子簪花习俗就此开始逐渐兴盛。
    
    至北宋后期,男子簪花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并随着时令变化,簪插不同品种的花朵。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岁正月梅已花,二月桃李杂花盛,三月牡丹开。于花盛处作园圃,四方伎艺举集,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择园亭胜地,上下池台间引满歌呼,不复问其主人。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
    
    民间簪花风行的同时,朝廷簪花更是盛况迭出。在南宋的朝廷活动中,什么仪式需要簪花、不同人群对应的什么花色等都有规格,有一部分内容还被记录在服制中。《宋史·舆服志》:“簪戴。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太上两宫上寿毕,及圣节、及赐宴、及赐新进士闻喜宴,并如之。”簪花人群范围,除一般百姓外,上自皇帝,下“至群臣禁卫吏卒”,在节庆仪式过程中“皆簪花”。男子簪花习俗达到了鼎盛。
    
    由于男子簪花时间大大晚于女子簪花时间,所以,唐宋时期可供男女簪戴花的品种和质地花类多种多样,除了各种名目的鲜花外,各种质地的假花,就是在《梦梁录》、《水浒传》、《闲情偶寄》等文献中经常提及的“像生花”,也被大量使用,并早已形成了产业。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晋新野君传>,家以剪花为业,染绢为荚蓉,捻蜡为菱藕,剪梅若生之事。”
    
    
    二、明代男子簪花状况
    
    明代,在朱元璋“衣冠如唐制”诏令下,唐宋男子簪花习俗亦被逐渐的承袭了下来,虽然盛行程度似乎已经不及宋代“万数簪花满御街” 那般壮观,但在使用场合和簪花人群等方面还是与宋代有许多相近之处。考察明代文献,有关簪花习俗的记载,主要体现在立春、科举及第、皇家得子、婚礼、出征、生活休闲等社会活动中。
    
    1、春日簪花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农业大国,春天意味着温暖将至,万物复苏,意味着四季从此开始。所以,每到立春之日,古人们就会举行各种活动庆祝,预祝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中,皇帝也会参与到迎春的活动中来,而且要簪花。据《陔余丛考》引明王元桢《漱石闲谈》记载:明成祖朱棣参加迎春庆典活动,仪式中有国子监学生为成祖簪花的程序,学生们可能是畏惧龙颜,没有人敢上前给皇帝簪花,当时有一个叫邵玘的监生站出来,为成祖簪了花。明代,有一项迎春的重要活动,就是鞭打春牛,也叫“打春”。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在东直门外专门设立了置放芒神和春牛的春场,供人们举行“春日”活动。“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帜先导,次田家乐,次勾芒神亭,次春牛台……。”活动时,所有官员不仅需身着朱色衣,而且还必须“簪花迎春”。立春日当天,官员们还要“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入朝,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毕,百官朝服贺。立春候,府县官吏公服,礼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劝耕也。”
    
    2、科举簪花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最高级形式是殿试,由皇帝主持。明代,殿试的各种程序和仪式内容已经基本完备,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封建国家选拔高级人才的专门体系。明代殿试的全部程序包括:拟定考题、殿考、阅卷读卷、传胪、赐状元朝服、赐宴礼部、上表谢恩、行释菜礼、提名立碑等多项活动内容。殿试一般每三年的三月举行一次,参与殿试的各类官员们需要按照仪式内容穿着不同的礼服,诸如,在赐宴礼部的活动中,官员需穿常服,而及第的进士们则穿着专门为他们准备的进士服。届时,所有参加赐宴的官员和新科进士都簪花一枝。《大明会典·殿试》:“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命一大臣一员待宴,读卷执事等官皆预,进士并各官皆簪花一枝。”(图一)
    
    3、皇子诞生簪花
    
    按中国传统,不论皇家或普通百姓之家,得子多被认为是喜事一桩,需要庆贺。明代庆贺得子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其中,宫内众人簪花就是庆祝形式之一。
    
    国家图书馆善本库中,藏有一部成书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特别开本的大书,名为《赐号太和先生相赞》,由当时明内府司礼监下属经厂雕印完成,内容是赞颂受明嘉靖帝非常宠信的道士邵元节之功绩。早早被嘉靖帝召入宫中获“总领道教”位置的邵元节,因“皇嗣未建,数命元节建醮,以夏言为监礼使,文武大臣日再上香。越三年,皇子叠生。”而“帝大喜,数加恩元节,拜礼部尚书,赐一品服”。为皇家继统作出巨大贡献、被屡屡升迁的邵元节在八十寿辰时,得到了卷首有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撰写的《赐号太和先生相赞》一书,赞文曰: 上玄降鉴,胤嗣克昌。麟趾振振,绵皇祺之。有秩而生也。御札报公,召至内殿,披彩簪花,光华辉绚,迎而劳之,曰惟卿勋,屡祷之验,其应实神。该书还为赞文中提到的将邵元节被“召至内殿,披彩簪花”喜庆场景绘制了图像:宽阔的内殿平台上,身披彩色绶带、官帽上皆簪有一束花朵的众宫人们,正向身着常服、并也身披绶带、帽上簪花的邵元节道贺,喜庆气氛浓郁。(图二)
    
    4、婚礼簪花
    
    婚礼簪花也是明代常见的习俗。婚礼当天,新郎需要身穿早已备好的新衣帽,帽上簪花,前往女家迎亲。《金瓶梅》中描写浪荡子弟陈经济持雁骑着大白马迎娶葛翠屏时,除“头戴儒巾,穿着青缎圆领,脚下粉底皂靴”外,头上还“簪着两支金花。”另外,也有在婚前互留信物者,据《暑苑杂谈》记载:“(婚礼)庶民家男女年命合婚,得吉即往相视,留一物示意,簪花、戒指、巾帕之类。”
    
    5、归来和出征簪花
    
    皇帝巡迴和出征遣将等是古代国家的重大活动,礼序周到,场面隆重,其中,簪花装饰就是诸礼序之一。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明武宗朱厚照巡迴,驻跸淮安,“都御使从兰、总兵官顾仕隆等呈进贺功金牌,并花红彩幛。上戎服簪花,鼓骑入城。相比明武宗巡迴兴致入城仪式的簪花装饰,发生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的崇祯帝遣将仪式中包括簪花在内的程序就显得有些凝重。当时,起义军势头强大,迫近京城,形式危机,崇祯帝甚忧。此时,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李建泰自荐愿率师出征,崇祯帝大喜,加封李建泰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代皇帝亲征,并于当月二十六日举行出征遣将仪式。
    
    是日的仪式上,皇帝赐宴,并亲自为出征主将李建泰酌酒。宴毕,内臣为李建泰披红,簪花,把朝廷最后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位出征的主将身上。
    
    6、生活休闲簪花
    
    古人的社会生活中,簪花多与美好紧密相连,如前所述节庆、婚礼、进士及第等,但也有人生不如意的簪花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杨慎,在嘉靖朝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因参加反对世宗改立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皇帝尊号的“大礼仪”之争,得罪了嘉靖皇帝,在服杖捡得一条性命之后,杨慎被放逐到云南永昌卫。由于杨慎是与时为朝廷重臣的父亲杨廷和共同参与“大礼议”纷争,嘉靖帝对杨氏父子怨恨在心,常问及杨慎近况,“阁臣以老病对”,世宗才稍感欣慰。而杨慎闻之此事后,打击甚大,开始了时常“纵酒自放”的生活。明代画家陈洪缓根据杨慎的生活状况,作画一幅,并以杨慎号升庵命名《升庵簪花图》。画面中的杨慎,似在游历中,他面无表情,内穿宽大拖长的交领道袍,外套直领对襟大袖背子,脚穿方头履,头上簪插数朵鲜花,格外醒目,身后跟随两名装扮华丽入时,手中持具的年轻女子。画作以自然流畅的笔触和色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失意放纵的杨慎生活状况。(图三)
    
    明代还有一位喜好以鲜花簪头的“名人”,就是魏忠贤。曾权倾一时而作恶多端的明熹宗朝宦首魏忠贤非常喜欢花木,冬春时节,他命人将牡丹花“罗列满堂”。而到了夏天,魏忠贤则往往会将栀子、茉莉等花朵“簪戴满头”。由此可见,在明代晚期,男子头簪鲜花习俗仍然存在。
    
    
    三、小结
    
    男子簪花习俗自唐代出现以来,经宋代的鼎盛时期,至明代,男子簪花习俗已经减弱,宋代那种文献和文物中随处可见的簪花盛况,在明代已经难得一见。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唐代男子簪花习俗属于刚刚开始阶段,并没有盛行,对朱元璋参照唐代服制建立明代服制的影响很小;二是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务实风格一定关系,虽然朱元璋在登基后力主服制悉以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唐代所有服饰习俗会被完全照搬执行,比如,明代的冕制就是在参照借鉴周汉、唐宋冕制基础上被朱元璋大大的进行了精简。况且男子簪花又不属于与统治礼仪关系密切的服饰内容,就更会被朱元璋忽略。以上两点原因或许影响到了男子簪花习俗在明代初期的发展。这一推测可以从明洪武年间的各类文献和文物中感觉得到,在此期间,有关男子簪花的记录确实非常少见。直到永乐年间,这一习俗的记载才开始逐渐增多,但使用范围和盛行程度也始终局限在上述介绍内容之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