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十八先生官服探略


    
    赵连赏
    
    永历八年(1654)三月,以吴贞毓为代表的18人誓死忠于永历帝,惨遭孙可望杀害,形成了“十八先生之狱”的历史传说。十八先生在被杀之前,分属于不同机构,具有不同或相同的官职品级,本文将根据他们的官职情况结合明代服装制度,对他们应该穿着的官服内容进行探讨。
    
    
    一、十八先生官职
    
    有关十八先生的记载,散见于诸如黄宗羲《永历纪年》、屈大均《安龙逸史》戴笠《行在阳秋》、江之春《安龙纪事》、张廷玉《明史》、徐鐤《小腆纪事》、三余氏《南明野史》、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等史料之中,对于十八先生的具体名字和人员构成,史料中的记载也不尽相同,不过,这些问题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针对十八先生的人员构成,本文采用《明史》和《安龙逸史》的记载,在对他们各自所穿官服进行讨论说明之前,先要对他们各自官职身份做出简单排列。
    
    1、吴贞毓
    
    崇祯十六年(1643)中进士。崇祯皇帝自缢后,南明福王在南京即位,吴贞毓从任户部主事开始,历经唐王隆武朝的升迁,至永历二年,官至户部尚书,后又进封为东阁大学士,品级达二品。
    
    2、武安侯,郑允元。
    
    3、太仆少卿(正四品)赵赓禹。
    
    4、大理寺丞(正五品)杨钟。
    
    5、郎中(正五品)张镐、朱东旦、蔡縯。
    
    6、御史(正七品)周允吉、李颀、朱议泵
    
    7、太常博士(正七品)胡士瑞。
    
    8、中书舍人(从七品)任斗墟、易仕佳。
    
    9、吏科给事(从七品)徐吉。
    
    10、翰林院检讨(从七品)蒋乾昌、李元开。
    
    11、印绶太监(正四品)张福禄。
    
    12、御前管事随堂太监(正五品)全为国。
    
    以上为十八先生官职身份的简单介绍。
    
    
    一、 明代主要官服制度
    
    明代的官员的官服制度,主要分为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忠静服等五种系列,每个系列按照官职大小,从上到下分有若干等级。
    
    1、 朝服
    
    朝服。又称“具服”。古时可用于陪祭、拜表等朝事活动。《唐会要·章服品第》:“旧仪有朝服,亦名‘具服’。一品已下,五品已上陪祭、朝享、拜表大事则服之。”明代承唐宋之制,朝服被作为文武官员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较隆重的朝事活动中穿着。
    
    明代朝服的组合:梁冠,赤罗衣裳、白纱中单,蔽膝,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
    
    梁冠。古称“进贤冠”。始于汉代,至宋代,梁冠制度已比较完善,冠梁已增至七条,由二至七共分七个等级。其中,列第一位的是七梁冠,并在冠上加有“笼巾”。 
    
    明代基本沿袭了宋代梁冠的制度,而且更为细致。据《明史·舆服志》和《大明会典》记载,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颁布的文武官员梁冠的使用制度共分为十一等:最高级的是八梁冠,为公所专用,冠上分别设有笼巾貂蝉、立笔、香草,前后玉蝉等饰件。以下七梁冠上加笼巾貂蝉只有侯、伯、驸马等人才有资格使用,三者的等级区别在于七梁冠上立笔折数、香草段数、蝉的质地、是否插有雉尾等。一品也戴七梁冠,但不加貂蝉笼巾。以下二品,冠用六梁;三品,冠用五梁;四品,冠用四梁;五品,冠用三梁;六品、七品,冠用二梁;八品、九品,冠用一梁。负责执法的御史之冠在本品梁冠上加獬豸。獬豸,传说是一种能辨别是非曲直的独角神羊,战国楚王好之。秦灭楚后被赐于执法的御史们戴用,故又叫“法冠”。并成为了制度,为以后历代所沿用。汉蔡邕《独断》卷下:“法冠,楚冠也。一曰‘柱后惠文冠’。高五寸,以纚裹铁柱卷。秦制,执法者服之。今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獬豸冠’。獬豸,兽名,盖一角。”。三十年(1397)又令杂职未入流品者,可穿用九品朝服。
    
    2、 祭服
    
    文武官员在分献陪祀时需穿祭服,明代祭服内容与朝服基本相近,惟服装颜色和个别附件及使用场合方面有所区别。明洪武二十六年定祭服之制:一品至九品均用青罗上衣,白纱中单,具施皂色领缘。赤罗下裳,饰皂缘。赤罗蔽膝。加方心曲领。其余冠带、佩绶等如同朝服。(图一)官员们在举行家祭时,礼服内容稍稍简略,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领;四品以下,并去珮绶。嘉靖八年(1529),更定百官祭服,此次更定的祭服仅去掉了方心曲领,余俱与朝服同。这样,明代的祭服除上衣颜色和衣裳的缘饰有所变动之外,其它内容是与朝服相同的。另外,皇帝御军锦衣卫堂上官祭服与众不同,服“大红蟒衣,飞鱼,乌纱帽,鸾带佩绣春刀。祭太庙、社稷,则服大红便服。”
    
    3、 公服
    
    明代公服主要包括:展角幞头,身穿盘领袍,腰系革带,足登靴。(图二)用途与唐代有所差异,每天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之时。在外文武官,每日公座也需穿着公服。
    
    幞头,亦称“折上巾”。早期的幞头是用一块方巾覆于发髻上后折系而成的,具体系法如宋沈括《梦溪笔谈》所云:“幞头一谓之四角,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  明代官员公服头戴的幞头承袭宋代平脚展翅幞头之制,二层呈阶梯式方顶的冠体,前低后高,以皂纱为之。左右两侧的展角略有上翘,各长一尺二寸,不分品位等级高下,皆为一式。
    
    公服之衣,选用面料为紵丝或纱罗绢,制成唐宋式右衽盘领大袖袍,袖宽为三尺。明代沿取唐宋以官服颜色区分等级的模式,稍作更动。“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为进一步细化品官的等级标识,明代又承金元旧制在袍服上加纹案,以区分等级。 《明史·舆服志》:“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碎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文。”
    
    腰间所系的革带也是历来被用于标识等级的形式之一。明代公服的腰带制度与唐宋时期的制度相近,带用青革,带身上按照品级高下分别加装有不同质地的带饰。洪武二十六年规定 “一品玉,或花或素;二品犀;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乌角。鞓用青革,仍垂挞尾于下。”挞尾,即革带之尾端,为便于使用,尾端一般装上一些坚硬物。亦称“鉈尾”。带尾的指向也有讲究,一般要将尾端的头朝下,有表示顺从的寓意。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文武品阶腰带,……高祖三品以上,以金为銙,服绿。庶人以铁为銙,服白。向下捶垂头,而取顺合,呼‘挞尾’。”公侯伯驸马服色、花样、腰带与一品同,所有官员靴子均为皂色。
    
    4、 常服
    
    明代官员常服规定,凡常朝视事需穿常服,但实际上包括皇帝在内,穿常服的时间是最多的。官员常服制度定于洪武三年(1370),主要由乌纱帽、圆领衫、束带、靴等组成。
    
       乌纱帽,黑色,纱质。与皇帝翼善冠及公服的展脚幞头等冠帽,都是以隋唐代幞头为基础演变而来。乌纱帽整体呈前低后高之状,帽顶为圆形,在帽的左右两侧还各插饰有一只长圆形、类似团扇的纱翅,算得上明代服饰的新创。后世乃至现代常常被人们比喻为官职的“乌纱帽”就是指的这款帽子。乌纱帽亦无等级之分。
    
    圆领衫、革带、靴子的形式与等级标识与公服相同。
    
    明代常服的最大特点就是圆领衫的前胸后背处加饰了补子。所谓“补子”就是一块3-40厘米见方的织物,上面按规定织绣有不同的动物形象,缀于文武官员的团领衫胸背部,以此达到区分官员等级的作用。补服亦是明代服饰的一个新创,正如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所言:“文臣章服,各以禽鸟定品级,此本朝独创。” 
    
    明代补子的最突出作用:一是可有效区分文武官员,二是进一步细化了品级。《明史·舆服志》:“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5、忠静服
    
    忠静冠是官员们居家史穿着的礼服。(图三)冠为一款仿古玄冠制成的冠式。玄冠,或曰“委貌”。《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汉郑玄注:“玄冠,委貌也。”是一款在商周时期就十分流行的冠子,整体呈“上小下大”、“前高广、后卑锐”的形状。忠静冠仿其式为冠匡,以乌纱冒之,冠后又作山形,冠前饰以三梁。四品以上冠缘用金,以下者用浅色丝线,忠静服以纻丝纱罗为之,三品以上云饰,四品以下素。衣身前后可饰本等补子,内衬深衣为玉色。素带。素履,白袜。
    
    
    三、十八先生具体官服
    
       因本次策动剪除孙可望势力计划人员基本是以永历帝身边亲随为主,故而最后被杀十八人的官服内容也相对比较简单。
    
    1、吴贞毓,文官二品。当穿戴六梁冠的朝服。去方心曲领,而有珮绶的祭服。饰有小独科花圆领服,配犀角革带的公服。前胸后背饰有锦鸡补案的常服。冠缘用金,纻丝纱罗服上有云饰的忠静服。
    
    2、郑允元为武安侯。朝服七梁冠上加有笼巾貂蝉,立笔四折,香草四段,前后金蝉饰。(图四)公服,公侯伯驸马服色、花样、腰带与一品同。常服,补子以麒麟白泽为饰。
    
    3、赵赓禹官职为正四品的太仆少卿。穿戴四梁冠的朝服。加有方心曲领,去珮绶的祭服。饰有小杂花圆领服,配金荔枝革带的公服。前胸后背饰有云雁补案的常服。冠缘无金,纻丝纱罗素质的忠静服。
    
    4、大理寺丞杨钟和郎中张镐、朱东旦、蔡縯等人均为正五品文官。穿戴三梁冠的朝服。加有方心曲领,去珮绶的祭服。饰有小杂花,径一寸五分的圆领服,配乌角带的公服。前胸后背饰有白鹇补案的常服。冠本色冠缘,纻丝纱罗素质的忠静服。
    
    5御史周允吉、李颀、朱议泵,太常博士胡士瑞等官职均为正七品。中书舍人任斗墟、易仕佳,吏科给事徐吉,翰林院检讨蒋乾昌、李元开等人的官职均为从七品。按明代服制的规定,每个品级中,不再划有正、从之分,所以,以上官职人等的官服内容是相同的。可共同穿戴二梁冠的朝服。加有方心曲领,去珮绶的祭服。饰有小杂花,径一寸的圆领服,配乌角带的公服。前胸后背饰有鸂鶒补案的常服。冠本色冠缘,纻丝纱罗素质的忠静服。
    
    6、四品印绶太监张福禄和五品御前管事随堂太监全为国服装。明代初期,受朱元璋全面限制宦官权力等主导因素的影响,宦官服饰除“不得御外臣冠服”外,全部的服饰内容也比较简单,内史监人员所戴的冠帽是与外廷巾冠不同的“乌纱描金曲脚帽”, 穿着的袍子虽基本形制与外廷官员的圆领袍无异,但胸背须饰有各类明显的时令花卉图案,且必须是窄袖,腰束乌角带,脚穿“用红扇面黑下椿靴”。宦官的这类服装与外廷官员的服装还是有着比较显著区别的。
    
    洪武三年,为改变内使监各级内官间和其他宫内没有职名者在朝会时所穿服装不能区分的情况,礼部奏定,内史监官员凡遇到朝会时,“依品具朝服、公服行礼”。
    
    历经多年的变化,至万历年间,明代宦官服装内容已经发展的与外廷近似的程度,朝服、公服、常服,甚至祭服都出现在了宦官的服系之中。四品的印绶太监张福禄和五品的御前管事随堂太监全为国,其官服内容也当与前述品官官服相似。
    
    此外,明代宦官还有两种被长期穿着的服装—曳撒和贴里。《酌中志》对此也有相似的描述:“(衤曳衤散)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襬。前襟两截,下有马面褶,两傍有耳。(图五)自司礼监写字以至提督正,并各衙门总理管事方敢服之。红者缀本等补,青者否。”说明曳撒在明代内臣服装系列中还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服装种类。另据《酌中志》“内臣服佩记略”记载:“贴里其制如外廷之披褶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干清宫管事牌子各执事近侍都许穿红贴里,缀本等补,以便侍从。御前凡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官长随内使小火者俱得穿青贴里。”贴里在明代也是被广泛使用的一款服装,除内廷官员使用外,外廷官员、士人,甚至皇上也时有穿着。
    
    四、小结
    
        通览南明史,不难发现,在其全部文字内容中,有关服饰制度利用等内容记载十分稀疏,相较明史其它文献中频繁出现的有关明代服饰制度利用情况内容,具有很大的反差,这可能与南明各时代的处境相对较差和政权不稳有关。
    
    观察上述介绍的十八先生官职和他们所穿的官服内容情况,发现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是,品级不高。除二品的吴贞毓和武安侯郑允元外,其他人基本是以中等偏下级官员组成。
    
    其次,是以文官为主。十八先生中,除武安侯郑允元和四品印绶太监张福禄及五品御前管事随堂太监全为国外,所有人员几乎均为文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