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杨士勋为刘炫受业弟子考———以“先师”词义的历史转变为线索


    
    张沛林
    
    
    
    关键词:经学  先师  杨士勋  刘炫
    
    
    唐初经学家杨士勋,正史无传,生卒年及生平不详。唐孔颖达《春秋正义序》曾言与“故四门博士杨士勋”等人共参定是书。则杨士勋为唐初贞观时人,且当时具有一定学术地位。他所作的《春秋穀梁传疏》及参与编定的《春秋左传正义》都为《春秋》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但今日我们对他所知甚少。但关于杨士勋的师承,曾经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春秋穀梁传疏•庄公二十七年》中有如下一段论述:
    
    《论语》称“九合诸侯”者,贯与阳穀二会,管仲不欲,故去之,自外唯九合也。兵车之会四者,洮、鹹、牡丘、淮也。不数侵蔡伐楚者,以二者征伐,非会故也。郑玄《释废疾》云:“自柯之明年,葵丘以前,去贯与阳穀,固已九合矣。”则郑意不数北杏,自外与范注同也。不数北杏,所以得九合诸侯者,先师所说不同。或云“去贯与阳穀”,与,犹数也,言数阳穀,故得为九也。或云葵丘会盟异时,故分为二。或取公子结与齐桓、宋公盟为九。故先师刘炫难之云:“贯与阳穀,并非管仲之功,何得去贯而数阳穀也?若以葵丘之盟,盟会异时而数为二,则首戴之会,亦可为二也。离会不数,鄄盟去公子结,则唯有齐、宋二国之会,安得数之?”二三之说,并无凭据,故刘氏数洮会为九。以数洮会为九,兵车之会,又少其一,故刘以传误解之,当云兵车之会三。”
    
    杨士勋称隋代经学家刘炫为“先师”。有学者据此以为刘炫为杨士勋的老师,但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刘炫为杨士勋的老师,则不应直称为“刘氏”或“刘”。这里的先师应是对前代传授《穀梁传》学者的尊称。
    
    虽然杨士勋的生平是根据现存文献资料不可考的,但从时代上其完全有可能受业于刘炫,故考查此问题的关键之处还在于杨士勋对“先师”一词的使用。
    
    “先师”一词在先秦已经出现,如《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孟子·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这些“先师”的词义较为单纯,或指学宫有道德有学问并且已故去的前辈,或泛指老师。
    
    两汉时期,“先师”一词的意义丰富了起来。有称自己或他人去世的老师的,如《汉书·地理志下》:“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汉书·眭弘传》:“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说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有以“先师”为孔子者,如《法言·渊骞》:“夫能正其视听言行者,昔吾先师之所畏也。”《史晨碑》:“臣伏见临璧雍日,祠孔子以大牢,长吏备爵,所以尊先师重教化也。”
    
    而在汉代,“先师”的含义较为常见的是传授某部经典的“前学之师”,如《汉书•刘歆传》中载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后汉书·贾逵传》载贾逵语云:“至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穀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从时间上说,这类“先师”用法的大量出现是在汉武帝建元后。导致此含义的广泛应用,从政治上说是受“独尊儒术”及设立五经博士的影响。而自学术发展来看,则是某部经典“师法”逐步确立的结果。
    
    在西汉,儒家学者从类似于先秦的儒者逐渐转变为经师,经学成为儒学的核心。西汉中后期,先师”一词已经成为“经学”中的专有名词。且并非要有学术著作,只要传习某一经典,尊师法便可以了。独用“先师”一词,不加解释便可直接解释成为传习某部经典已去世的经师,如《汉书·孔光传》:“后诏曰:‘太师光,圣人之后,先师之子,德行纯淑,道术通明,居四辅职,辅道于帝。’”在这里“先师”是称孔光之父孔霸。孔霸传习《尚书》小夏侯之学,并未见有相关著作。 
    
    在东汉,“先师”作为对孔子称呼这一含义有所增多。随着周公地位的提高,往往被尊为“先圣”,孔子则被尊为“先师”。又汉季学风的转变,古学的逐渐兴起,打破了师法与家法的传承。虽有李育等《公羊》大师尚在,仍无法挽回颓势。桓、灵时期,郑玄在与何休论战后,声名大显,墨守一家的风气被根被改变。十四博士之学,渐被古学与囊括大典的郑学取代。汉末及魏晋时期新的经典注释的出现与被立为学官,犹其是郑学与王学的代立,是影响“先师”含义的重要原因。《晋书•荀崧传》载其上疏云:“世祖武皇帝应运登禅,崇儒兴学。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吿朔班政,乡飮大射。西阁东序,河图秘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可见在晋初,十四博士之学除《公羊》家外,都被古学与新注代替。永嘉之乱后,西汉诸学“先师”经典散亡较多,南北朝时期的经学传习虽不同,但大多同尊古学、郑学与新注。《北史•儒林传序》中概括为:“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而六朝文章中的“先师”,有指孔子,如《晋书•薛兼传》载晋明帝诏:“孔子有云:‘故虽天子,必有尊也’。朕将祗奉先师之礼,以谘有德。”或指自己的老师,如《南史•庾承先传》:“门人黄士龙让曰:‘先师平素食不求饱,衣不求轻,凡有赠遗,皆无所受。’”但也有指传习儒家经典者,如《魏书•礼志》:载孙惠蔚上书云:“臣又闻先师旧说:童子常服类深衣,衰裳所施,理或取象。但典无成言,故未敢孤断。”孙氏从程玄学《礼经》及《三传》。其说“又闻先师旧说”,不当是程玄之说,否则不必加“旧说”二字,应指前代关于阐明《礼记》及郑注的著作。但在现存六朝文献中,“先师”的这种用法要比汉代文献少得多。
    
    关于“先师”词义,在隋及唐稍有变化。《贞观政要·崇儒篇》:“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称颜回为“先师”还是不多见的,但在传习某部经典为“先师”这一方面,因汉末以降今文大师师法、家法的消亡,古学兴起与个人经注的出现,口传经典的方法被著述取代,“先师”也便成了用书或注书的前代学者。如《贞观政要·崇儒学》载二十一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书”云云,可为例证。
    
    再对比唐时诸经《疏》,除《礼记·文王世子》篇中随文解释和与以此经文相关者,孔颖达、贾公彦等对“先师”一词皆非随意使用。如《仪礼·丧服疏》:“郑前有马融之等,解为长子五世,郑以义推之,已身继祖与祢,通已三世,即得为长子斩,长子唯四世,不待五世也,此微破先师马融之义也。以融是先师,故不正言,而云不必而已也。”马融著有《丧服经传》,且是郑玄老师。《左传》文公十三年孔《疏》:“故《左氏》先师贾、服等皆以为大庙之室也。”贾、服皆注《左氏》。《礼记·礼运》孔《疏》:“如郑此言,则解之当云:选用人知者退去其奸诈者,不须用之,为其害民信也;用人之勇者,去其忿怒,不须用之,为其害民命也;用人之仁者,去其贪残,不须用之,为其害民财也。如注之意指当如此。先师既为前解,故备载之,任后哲择焉。”则以“先师”为郑玄以前注该书之人。《礼记·少仪》孔《疏》:“先师马融、干宝等更云今有夕桀各为二篇,未知所出。”此为解《周礼》,除马融曾注《周官》外,干宝确曾注《周礼》,见《晋书》本传。《礼记•月令》孔《疏》:“郑所引农书,先师以为《汜胜之书》也。”则此“先师”为解郑注者。《礼记•杂记上》孔《疏》:“先师解此,凡有三义。按《圣证论》云:‘范宣子之意,以母丧既练,遭降服大功则易衰。以母之既练,衰八升,降服大功,衰七升,故得易之,其余则否。贺玚之意,以三等大功,皆得易三年练衰。其三等大功,衰虽七升、八升、九升之布,有细于三年之练衰,以其新丧之重,故皆易之。’皇氏云:‘或不易。’庾氏之说,唯谓‘降服大功,衰得易三年之练,其余七升、八升、九升之大功,则不得易三年之练’。”案王肃有《礼记注》,皇侃有《礼记义疏》《礼记讲疏》,庾氏有《礼记略讲》,皆见《隋书•经籍志》。可见,除以“先师”为已去世的老师外,这些“先师”应是注解经书与疏解经注者。
    
    据《隋书•经籍志》,刘炫有经学著作《尚书述义》《毛诗谱注》《毛诗集小序注》《毛诗述义》《春秋左传杜预序集解注》《春秋左氏传述义》《古文孝经述义》《论语述义》《五经正名》《春秋规过》等,并无专门解释《穀梁》的著作。且《隋书•刘炫传》载其自称《穀梁》用功差少,是刘炫并不精于《穀梁传》,只是在《规过》等著作中涉及了相关内容。如果杨士勋称其为《穀梁》先师,并不符合当时“先师”一词的用法,且他的资格还不够被称为《穀梁》先师。又杨士勋《春秋穀梁传疏》中征引《穀梁》先师言论颇多,如刘向、徐邈等,皆未称“先师”,为什么独把不精于《穀梁》的刘炫称为先师。故《疏》中刘炫前的“先师”一词并非指刘炫为《穀梁》先师。
    
    在杨士勋《春秋穀梁传疏》中只有两处“先师”,并且出现在同一段。文中两处“先师”, 第一处确实当作为《穀梁》先师解,其言“或云或云”,是举列诸家不同。称刘炫为“先师刘炫”“ 刘氏”与“刘”各一次。加在刘炫前的“先师”如果无特殊原因是完全可以去掉的。而称某氏亦非不敬,如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经典中称孔子为“孔”的也有很多,如桓宽 《盐铁论•遵道》:“孔对三君殊意”,并不可谓不敬。古人讳名不讳姓,杨士勋不得已必要说出老师名字刘炫以区别其它姓刘的学者,才在前加“先师”二字以示敬,与眭弘上书称“先师董仲舒”同理。如此,从这一方面考察,刘炫应为杨士勋老师无误。
    
     摘要:唐初学者杨士勋在《春秋》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我们对他的生平知之甚少。本文从其在《春秋谷梁传疏》中使用“先师”一词为线索,考证其师承隋代著名学者刘炫,并对“先师”一词在先唐历史上的演变作了较为清晰的梳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