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现代史 >

近年来太平洋岛屿区域海洋治理的新动向和优先事项(5)


    
    五、海洋环境保护及生态系统复原力建设任务严峻而繁重
    
    海洋的健康对于太平洋岛屿区域的全面健康具有根本性意义,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渔业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太平洋岛屿国家在联合国海洋大会上阐述“蓝色太平洋”概念时,提出的优先领域包括三大方面:(1)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保护;(2)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3)渔业、渔业补贴以及蓝色经济成分。在这里,海洋环境问题受到的重视甚至超过了渔业。之所以如此,一则海洋环境与渔业发展密切相关,海洋环境的污染意味着渔业根基被毁,二则海洋环境问题较之渔业更为复杂,治理的难度更大。例如,斐济在波恩气候大会上提出,海洋环境的五大工作重点包括污染、珊瑚礁保护、入侵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萨摩亚途径》则提出,针对沉船泄油、海洋废弃物、废水、海上倾弃弹药、保护珊瑚礁、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实施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和治理的行动。
    总体上看,南太海洋生态环境主要面临三大方面的威胁——全球气候变化、陆源污染和海上污染,海洋环境保护任务复杂而繁重。从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协调者太平洋区域环境规划署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战略规划来看,在“海洋为关键性贯穿主题”的原则下,本着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思路,所确定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优先次序是:第一,气候变化复原力;第二,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废弃物管理和污染控制;第四,环境治理能力建设。[30]
    气候变化复原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减缓(mitigation)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adaptation)。减缓即减缓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减少碳排放。对太平洋岛国而言,由于工业不发达,它们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源,却无辜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者,因此,在复原力建设上,适应力是它们的主要关切。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它们唯一能尝试的领域是发展再生能源,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而在适应力方面,太平洋岛国则面临着诸多挑战。独立研究者尼克·麦克利兰(Nic Maclellan)、萨拉·米兹 (Sarah Meads)发布的研究报告《巴黎气候大会之后:太平洋岛国的气候融资》提出了11个行动战略领域,其中,气候融资是他们最为强调的事项。[31]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太平洋岛屿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迈过资金这一门槛。太平洋共同体、太平洋区域环境规划署、太平洋岛国论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减灾办公室、南太平洋大学共同制定的《太平洋复原力发展框架:应对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管理的综合方案(2017~2030)》,则提出了三大目标:(1)强化适应和降低风险的综合性和一体化,提升对气候变化和灾害的复原力;(2)低碳发展;(3)强化灾害预防、反应和恢复。而每个大目标之下,又从国家政府、公民社会、私营部门、区域组织四个层级,提出了相应的“优先行动”(Priority Actions)131项,涉及融资、各层面能力建设、各利益攸关方合作、相关信息搜集整理、相关科学研究等问题。[32]复原力建设任务之繁重,由此可见一斑。
    健康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适应力、复原力的基础。太平洋岛屿地区拥有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复杂的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栖息地形态从山地雨林到火山岛,从低珊瑚环礁到开放型海洋,无所不包;生息于此的数百种动植物为该地区所独有,对于全球生物多样和旅游经济具有不可替代性。太平洋的生态服务功能强大,吸收了工业革命以来约30%的人为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以及气候变化所产生的90%的热量。目前,在海洋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太平洋岛屿国家的行动密集而丰富,其中用力较多的主要有三方面:设立海洋生态保护区、珊瑚礁保护和入侵物种防治。三种措施中,又以设立海洋生态保护区为重,被视为实施综合生态系统方法保护海洋环境的最佳方案。《萨摩亚途径》强调,通过有效公平管理、具有生态代表性和紧密联系的保护区系统以及其他有效的区域养护措施,至2020年至少使小岛屿发展中国家10%的沿海和海洋区域,特别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特别重要的区域得到养护,从而降低海洋环境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33]2013年底召开的第九届太平洋自然养护和保护区大会讨论通过的《2014~2020年太平洋岛屿区域自然养护和保护区框架》,则提出了较为详细的保护区建设的原则和目标体系。[34]截至目前,太平洋岛国已经设立的保护区主要有库克群岛海洋公园(Cook Islands Marine Park)、基里巴斯菲尼克斯岛保护区(the Phoenix Island Protected Area)、帕劳、马绍尔、密克罗尼西亚、托克劳等国的“鲨鱼保护区”( Shark Sanctuaries)、新喀里多尼亚珊瑚海保护区(New Caledonian Coral Sea Initiative)、密克罗尼西亚挑战保护区(the Micronesia Challenge)等,尚未实现对太平洋岛屿区域的全覆盖。
    在废弃物管理和污染控制领域,在日本国际合作局(JICA)和欧盟的协助下,太平洋区域环境规划署制定了《更加清洁的太平洋2025:太平洋区域废弃物和污染治理战略 2016~2025》(Cleaner Pacific 2025: Pacific Regional Waste and Pollu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2016–2025)。这一废弃物可持续治理和污染防控的综合性长期战略框架,在客观分析太平洋区域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全面总结环境治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未来十年废弃物管理和污染控制的优先治理领域14个,包括城市固体废弃物、石棉、电子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化学品(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臭氧层破坏物质、汞等)、废机油废润滑油、海洋垃圾、船源污染、灾难废物和液体废物(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空气污染等。[35]为落实该战略框架,同时制定的“2016~2019年实施方案”提出了“六步走”基本思路:(1)国家和区域层面相关数据搜集;(2)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制定;(3)公众—私人伙伴关系提升;(4)最优实践做法落实;(5)人力资源能力改进;(6)区域内交流和社区教育以推广最优实践做法。方案对每一步骤应当采取的具体行动、领导机构、时间节点和关键衡量指标做出了详细规划和说明,从而大大加强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36]
    除了“更加清洁的太平洋”这一综合性战略框架外,一些具体污染防控领域,比如生活污水防治、海上塑料碎片防控等,也出台了更为专业性的战略工作计划。这里对太平洋区域环境规划署秘书处与国际海事组织共同制定的、旨在解决船源海洋污染的《太平洋污染防治规划:战略与工作计划(2015~2020)》(Pacific Ocean Pollution Prevention Programme (PACPOL) : Strategy and Work Plans 2015-2020),加以特别介绍。该规划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是因为它与我国发展与南太海上合作的重大潜在领域——海运业直接相关。规划指出,海运业是世界贸易和全球化的支柱,对于太平洋岛国现代经济运行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但是,发展海运业必须以确保海洋和沿海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为前提。规划指出的太平洋岛屿区域与海运业相关的海洋污染源包括:港口水源和沉积物污染;海洋垃圾;船舶废弃物收集设施不足;二战舰船残骸导致的石油污染;船只,尤其是渔船的触礁和沉没引起的泻油;航海图精确度不高、导航设备落后、海事培训标准低;外来海洋物种入侵。岛屿国家预防和应对航运业上述影响的能力有限,大多数国家未曾制定相应的计划,且尚未成为国际海事组织的成员国及其相关公约的缔约方,从而大大增强了岛屿国家对海运业污染的敏感性。鉴于此,战略计划提出了推动区域范围安全、环境友好、高效和可持续的海运业之宗旨,太平洋岛屿人民更具预防、减少和减轻船源海洋污染能力的愿景,预防、控制、监测、减轻、管理海洋污染的核心原则,并制定了相应详细实施计划。[37]
    总体上看,近年来,在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太平洋岛屿区域基本形成了综合性战略与专业性战略相配套的规划格局,开辟了宏观思路和具体领域相得益彰的工作局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