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程浩芯]传说与神灵的变貌——对山西阳城广禅侯信仰的考察(2)


    (二)广禅侯传说的“标准版本”
    现存碑刻资料显示,元代以后,供奉广禅侯的祠庙在山东、山西、河南广泛存在。研究者普遍忽略的是,关于其来历的解释,实际存在一个通行的传说。现存最早的碑刻资料为高平龙渠村的《创修广禅侯庙记》,立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
    夫广禅侯者,乃宋赵真宗祥符七年秋八月,驾谒亳州太清宫,至一山,名曰孤山店,其夜御驾宿于此。时,众马皆病不起。帝曰:“异哉!”问土居之民,此处有何神,答曰:“此山名孤山,有神曰通圣郎君。牛马之疾,祭之皆愈。”帝曰:“郎君称之,乃无禄之神也。”于是,帝封为广禅侯。当下一行御马如故,其神灵有如此者。自时厥后,诸处立祠,宜尔农民,岁时常祀。今者龙曲南社杨世英等,纠率里人首倡其事,从而和者数人,立为一社,目之曰牛王社……惟冀神明降鉴一方无疫疠之灾,福祐潜垂六畜保兴生之庆。
    为修庙临时组成的社称为牛王社,说明此时这里的广禅侯已经是牛王。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人们供奉广禅侯是希望其保佑牛羊健康、不染瘟疫病害。碑文同时提到神灵的来历: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驾谒亳州时途经孤山店,众马患病不起。当地有位叫通圣郎君的山神十分灵验,皇帝将他封为广禅侯,马匹立刻痊愈。于是“自时厥后,诸处立祠,宜尔农民,岁时常祀”。这个解释与阳城兽医神的说法相去甚远,但并非孤例,反而是各地广禅侯来历传说的普遍版本。晋南临汾、晋北原平、崞县等地的广禅侯祠庙所述与此基本一致。广禅侯的灵验使御马的疾病立刻恢复,该传说解释了其守护牲畜健康的职能,这正是它被广泛崇奉的原因。
    光绪《平遥县志》中对广禅侯来历有相同的记载,而且提到文献来源:
    (白龙潭附记)宋末有好事者作新庙于斯潭之上,仍以广禅侯额揭之,每遇六畜之灾,亦许禳谢,其应如响。……盖祠所谓广禅侯者,按《捜神记》,宋真宗祥符七年,驾谒亳州大清宫,夜次孤山店,时御马皆病不起,帝怪而问之:“此地有何神祠?”土人以通圣郎君答之,具述灵异。遂封之次侯爵,马亦顿愈。俗有呼白牛将军,后人所在为之立祠。
    这里的“搜神记”未详何书,我在所能见到的民间信仰神谱类文献中都未找到与“广禅侯”或“通圣郎君”有关的记载。但引“搜神记”解释广禅侯者非此一例,在元延祐年间(1314~1320)山东昌乐的牛羊将军庙碑记中,提到广禅侯来历时已经引用“宋《搜神记》”,指出其是由宋真宗封神。如果这些记载无误,可以说明,广禅侯信仰在宋代就有一定范围的流行,才会被收入到“搜神记”这样的著作中。元代以后逐渐盛行,一个解释其来历的通行的传说在各地被接受,也应与“搜神记”的传播密不可分。
    (三)广禅侯信仰起源的推测
    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七年到过亳州,但相关史料中都没有提到敕封山神这类事情。史书记载,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封禅泰山,“真宗封禅毕,加号泰山为仁圣天齐王,遣职方郎中沈维宗致告。又封威雄将军为炳灵公,通泉庙为灵泒侯,亭山神庙为广禅侯,峄山神庙为灵岩侯,各遣官致告。”地方志和当地其他文献也多有介绍:“亭亭山:介石山南。史称黄帝亭,亭即其地。宋真宗封山神为广禅侯,于山上建庙祀之。有御制碑。”
    看来,宋真宗确实在出巡途中敕封过一位山神为广禅侯,只不过它不在到亳州途中的孤山店,而在泰山附近的亭亭山。这是否就是广禅侯信仰的起源呢?清雍正《山东通志》中提到莱阳广禅侯祠说:“宋真宗封奉符之亭亭山为广禅侯,世多建庙祀之,疑即此也”,但仍未说清二者关联。在清乾隆山东《福山县志》中,广禅侯传说是这样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东封礼成,遂由亭亭山往祠阙里,驻跸于山之下上泉之野。驺骑咸若钳吻不食者竟日,侍臣以闻,上异之,且命祷焉。奠俎未彻,龁饮如故,以是封其神为广禅侯。
    这里的敕封地点正是在亭亭山。而真宗驻跸—众马患病—敕封山神的情节与前引传说都相同。我认为,这份材料时间上虽然比较晚近,但因其更接近敕封广禅侯这一历史事件的地点,反而可能变异较少。而以“搜神记”为代表的传说标准版本,将该事件的时空信息置换为“大中祥符七年,驾谒亳州”,很可能是无意的错讹。传说口耳相传,背景信息的变异很正常,再由“搜神记”这样的著作写定传播,而“驾谒亳州”也是史实,为人接受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在这一传说的“中心点”——亭亭山地区,当代一些民间文献和口头传说中似也有相关的证据。可以推论,宋真宗封禅泰山时敕封的山神,应该就是广禅侯信仰的起源。它由泰山地区向外传播,逐渐成为区域性神灵。广禅侯信仰最初的扩布可能与东岳泰山信仰的传播有关,但元代以后的大规模传播,则是因为它“牛马之疾,祭之皆愈”的传说。守护牛马家畜的功能以及十分灵验的特点迎合了以农耕为生的百姓的需要,使之很快为人接受。
    比较各地文献资料的细节差异,“通圣郎君行马之官牛羊将军”、“白牛将军”等对广禅侯不同的描述,透露出他的身份从山神“通圣郎君”向“牛王”演进过程的蛛丝马迹。“通圣郎君”的名号古雅而抽象,渐渐以更符合其功能的“牛羊将军”代之,再附会上熟悉的牛王形象,这与百姓自古以来奉祀牛王的传统相切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