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深入三线建设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1:11:3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曾江 张杨 参加讨论
三线建设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学界整合力量、集思广益深化三线建设研究。近日,“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暨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举行。 有针对性地深入探索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德英向记者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相关机构、学者、三线建设者涉足此一领域,三线建设研究逐步走向繁荣。李德英表示,课题组将三线建设放置于国际冷战大背景下,考察国防安全与中国工业体系配套建设、西部开发与东西部经济平衡、外来移民与区域社会、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多重视角分析三线建设对国家、地方、个人的多重意义,进而评估其历史地位。为了系统开展对上述问题的学术研究,课题组将全面搜集、系统整理与三线建设相关的历史资料。根据历史资料类型,拟分为档案资料、文献资料、口述资料与影音资料,并建立“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数据库”。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上海大学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有威认为,近年来,三线建设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将其视为开拓中国当代史新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因为三线建设涉及的行业众多、地域广阔,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诸多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术情怀成了最重要的支撑点。针对资料获取现状,应多关注破产调迁企业的档案材料,以及三线建设者的口述历史、笔记、日记等资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多采访老同志,并与相关机构合作拍摄纪录片,以扩大学术影响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郑有贵看来,当代史、改革开放史研究重心及不同时期研究的问题和视角各不相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也存在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分析1949—1978年的探索,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方能对该时段探索的目标、制度选择及存在的问题有较为完整的认识。 加强遗产保护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路径研究”首席专家、上海大学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吕建昌表示,三线建设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由于各种原因,搬迁后留下的大量遗址、厂房、设备与设施以及生活区建筑等多处于荒废状态。对于这些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将极大地促进三线建设的文化研究。目前的案例研究多为分散的个案经验,介绍性居多,深入研究少,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更少。吕建昌认为,针对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资源来打造三线建设文化,增进“三线人”之间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陈东林表示,三线建设是国家在特殊时期的重要决策,其提出与实施受到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局势、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尽管困难重重,三线建设依旧顺利开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体布局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谈及“三线精神”的内涵和缘起,他认为,关于“三线精神”,尽管学术界尚有争论,但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16个字已基本达成共识。“三线精神”是所有“三线人”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斗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大家从多层次、多角度解读并研究“三线精神”。 结合现代技术手段 与会学者认为,三线建设还应拓展研究视野,加强方法论思考。例如,在三线建设研究中要做到多学科交叉研究,用现代技术手段改进历史学的描述方式,以便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弥补历史学的描述性叙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从口述历史的推进格局、口述史的特性与功能,以及新世纪口述史研究路径的合流等方面,讲述了口述史的发展和规范。他认为,新时代,人民既是口述历史的主体、历史的见证人和当事人,也是历史叙述者、研究者和书写者。如今,中国口述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众声喧哗、众声平等、大众参与、各显神通”的多样化推进格局,口述历史已经超出了历史学范围,被广泛应用到社会教育、新闻传媒、人物传记、医疗卫生等领域。当前,加强口述历史的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使命。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治水史”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瑞芳表示,从当代水利史资料搜集方面来看,在研究过程中搜集资料,应从不同层级着手,同时不能忽略主要亲历者的文集、文选、回忆录及口述史资料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