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王希隆 杨代成:清朝统一新疆及其历史意义(4)


    (三)乾隆朝对统一新疆的贡献
    统一新疆的大业是在乾隆朝最终完成的。应该说,当时已经具备了完成统一事业的最佳条件,也出现了完成统一事业的重大契机。
    从清朝方面来看,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经营,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西藏、青海等地的控制,特别是在喀尔喀西部科布多和新疆东部哈密一带已经建立起牢固的军事基地,使准噶尔部的东面处于清朝的军事钳制之下。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雍正皇帝对吏治的整饬,对经济的改革,乾隆皇帝即位后进入全盛时期的清朝吏治清明,国库充盈,军队战斗力强,已经具备了完成统一大业的条件。
    在清朝进入全盛时期的同时,准噶尔部却由盛转衰。乾隆十年(1745)珲台吉噶尔丹策零去世后,准噶尔部上层贵族们为争权夺位而分裂对立,接连不断地内讧。不堪忍受内讧战争和在内讧战争中失利的各部首领,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纷纷率部投奔清朝,寻求保护。这为清朝出军统一新疆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历史选择了乾隆皇帝作为清朝统一新疆的最终完成者,而他也不负期许,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乾隆皇帝敏锐地认识到统一新疆的机遇已经到来,并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契机。乾隆十八年(1753)冬,杜尔伯特部车凌等率部众三千余户投奔清朝。随着对准噶尔部贵族内讧的情况愈发了解,乾隆皇帝对局势作出了这样的分析与判断:“从前准夷部落准其通贡贸易,原系加恩噶尔丹策零。其后策妄多尔济纳木札勒、喇嘛达尔札继立,因系噶尔丹策零之子孙,是以仍前办理。至达瓦齐篡立,则系伊之仆属矣……况伊部落,数年以来内乱相寻,又与哈萨克为难,此正可乘之机。若失此不图,再阅数年,伊事势稍定,必将故智复萌,然后仓促备御,其劳费必且更倍于今……朕意机不可失,明岁拟欲两路进兵,直抵伊犁,即将车凌等分驻游牧,众建以分其势。此从前数十年未了之局,朕再四思维,有不得不办之势”。当时,朝中大臣鉴于康熙、雍正年间用兵准噶尔劳师糜饷,故多对出军持不同意见。但乾隆皇帝高瞻远瞩,力排众议,决策进军,准确地把握了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趋势。
    其次,乾隆皇帝抓住时机,颇为成功地利用了投附清朝的卫拉特上层的影响力。乾隆二十年(1755)初,清军兵分北、西两路,自阿尔泰、哈密进击准噶尔部的政治中心伊犁。针对准噶尔上层内讧,部众离心,已无凝聚力的状况,乾隆皇帝采取以招抚为主的军事策略,任命来降首领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萨拉尔为定边右副将军,分任两路大军前锋将领。阿睦尔撒纳、萨拉尔等人利用其影响力宣谕招抚,准噶尔宰桑、喇嘛纷纷率部众迎降。五月初,阿睦尔撒纳率军渡伊犁河,达瓦齐集众万人退据格登山(今昭苏县境内)。清军阿玉锡等25人夜袭敌营,准军惊溃纷奔,自相践踏,达瓦齐急溃围西奔。此战俘获准军五千余人、大小宰桑数十人及达瓦齐家眷等,缴获军械无数。六月,达瓦齐逃至乌什,被当地伯克霍集斯擒获解送清军,准噶尔部被平定。清军西征数千里,不仅官兵较少伤亡,且成功之迅速也是罕见的。《孙子兵法》云:“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应该说,乾隆皇帝利用降人带军招抚与进击这样的取胜之例,堪称用兵之上法。
    再次,乾隆皇帝坚定不移地出军平叛,全部统一天山南北。乾隆皇帝原拟在平定准噶尔部后,留数百官兵驻扎伊犁,“将四卫拉特,封为四汗,俾各管其属”。但阿睦尔撒纳坚欲自任四部总台吉。当时大军凯旋,仅五百清军留守伊犁,办理善后。在阿睦尔撒纳煽动之下,各部宰桑、喇嘛蜂起围攻清军,留守官兵全部殉国。阿睦尔撒纳遂入据伊犁,以四卫拉特领袖自居,对抗清朝。乾隆皇帝因之不得不再次出军。二十一年(1756)初,北、西两路清军再次出动,击败叛军,收复伊犁。阿睦尔撒纳先率残部出逃,又趁喀尔喀蒙古地区发生动乱,清军回撤之际,纠集叛军,卷土重来。二十二年(1757)春,清军第三次出征,步步为营,逼近伊犁,阿睦尔撒纳势穷,逃往哈萨克中帐、俄国。是年秋,他病死于俄国托博尔斯克。就在清军进击阿睦尔撒纳之际,被清朝释回的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波罗尼都、霍集占在喀什噶尔、叶尔羌一带聚众反叛,乾隆皇帝遂决计出军讨伐。二十三年(1758)春夏之交,清军连克库车、乌什、阿克苏,进围叶尔羌,因孤军深入,被霍集占叛众围困于叶尔羌城外喀喇乌苏地方。二十四年(1759)春,清军解围,退据阿克苏。春夏之交,乾隆皇帝调集兵力,整军再进。闰六月中,清军收复喀什噶尔、叶尔羌,乘胜追击,在霍斯库鲁克岭、阿尔楚尔岭、伊西尔库尔淖尔等地接连击溃逃亡叛众。七月中,霍集占、波罗尼都率余众四五百人,逃入巴达克山。清朝勒兵边境,派使人交涉引渡叛众。在清朝的压力下,巴达克山素勒坦沙处死了霍集占、波罗尼都,并将霍集占首级函送清朝。随后,清朝又派出使人萨里会同素勒坦沙属员,查找波罗尼都尸首。波罗尼都旧属摩罗巴拉特等人供出波罗尼都瘗地,萨里将尸骸掘出,盛匣封固带回。至此,清朝最终完全统一了天山南北,乾隆皇帝将历代被称之为西域的这一地区改称为新疆,历康、雍、乾三朝近七十年的统一事业取得了全面胜利。
    最后,乾隆皇帝加强了新疆的军政经济建设。通过平定阿睦尔撒纳与大小和卓反叛,乾隆皇帝深化了对新疆复杂局势的认识。他放弃了原拟分封当地民族首领,“俾各管其属”的治理方式,决定在新疆实行军政管理体制,将新疆分为伊犁、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四大军政区,设立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和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分别管理。伊犁将军直接管理伊犁军政区,同时也是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总统天山南北。清朝从内地陕甘等省抽调八旗、绿营官兵,从东北抽调锡伯、索伦官兵,从漠南蒙古抽调察哈尔官兵,携眷移驻伊犁、乌鲁木齐军政区,屯垦戍边,称为驻防军;从陕甘和伊犁、乌鲁木齐驻防军中抽调部分官兵,轮班前往喀什噶尔军政区等处屯垦戍边,称为换防军。驻军之地皆大兴屯垦,以供给驻军军粮。同时,清朝不断向天山以北组织移民,凡内地灾民、佃农、商贩、遣犯,愿赴、愿留天山以北屯垦落户者,皆给以生活、生产资料等多方面的支持。在民户与开垦地亩增多之后,清朝又在乌鲁木齐军政区设立了镇迪道、迪化直隶州、镇西府及阜康、宜禾、奇台、昌吉、绥来等县,将道、府、州、县建制推行到新疆东部地区。此外,在哈密、吐鲁番两地,清朝沿袭了新疆统一之前对当地维吾尔人编设佐领,设置札萨克旗,依靠哈密、吐鲁番王公家族管辖当地的札萨克旗管理体制。在其他维吾尔人居住地区,清朝又因地制宜,因俗设治,改革原有的伯克管理制度,对伯克崇以品秩、确定养廉、授以图记、按制任免、实行回避等。各城选任的伯克在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的督察下管理各项事务。同时,清朝在天山南北广为设立军台、驿站、卡伦,加强新疆四大军政区之间以及新疆与内地之间的交通联系。这些军政建设不仅为清朝统治新疆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新疆社会长期稳定与发展的基石。
    总而言之,清朝统一新疆的大业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共同促成的。他们前赴后继,锲而不舍,都为统一新疆的大业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诚如魏源所言:“西北周数万里之版章,圣祖菑之,世宗畬之,高宗获之。”纵观康、雍、乾三朝统一新疆近七十年的历程,魏源的这一比喻确实是十分精当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