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巴玉玺:新时代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与实践创新(2)


    二、应坚持在增强“五个认同”上下好功夫,铸牢各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总书记之所以如此关注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因为她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感情纽带、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国家统一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 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一致性或共识性的心理归属认知,具体表现为对国家社会、制度、政治、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共识和心理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集中体现了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就其性质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着公民意识的属性,又有着国家意识的属性。“通过张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属性,可以对抵御极端思想和境外渗透工作发挥直接作用,进而打造维护国家统一的心理长城; 还可以合理安排国家、个体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解决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选择与归宿的矛盾与冲突。”能够从根本上为国家统一凝聚心理共识,为民族团结构建起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实现中国梦汇聚中国力量。就其所蕴涵的内容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包含着对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认同,也包含着对国家制度、领导力量、发展道路、核心价值观、奋斗目标等的一致认同,是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一种综合性心理认同,其核心是“五个认同”,即对伟大中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没有“五个认同”的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失去了认识之源、生成之基础。
    在民族院校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既是民族团结教育和国情教育的要求,也是宪法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要求,更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必然。通过对“五个认同”的不断强化,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引导他们进入历史现场,正确地认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关系的历史演进事实,认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从根本上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排除颠倒历史逻辑、碎片历史等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的干扰和影响,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知。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文化观,正确地看待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以及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形成对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认同,尤其是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并由此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和价值认同。教育引导各族学生从纵向和横向的综合对比中,感知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团结才能获得充分的政治保障;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才能得到跨越式发展,增强学生的国家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发展的成就感以及民族大家庭的幸福感,从而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烈归属和美好前景的期望。
    三、应坚持在校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上下好功夫,不断增强各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一直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得到了广泛开展。“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交心”则是通过彼此间的真诚交往交流而获得的真挚友谊和相互信任。没有相互间的交往和交流,就不会有情感上的交融,邻里之间如此,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亦如此。我国之所以能够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就是因为中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反映着自古以来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事实,也说明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至关重要。中国的民族关系史,实际上也是中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
    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不同民族,相同的成才梦把他们聚在了一起,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生活、成长,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大家庭。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具有着更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力,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否则就体现不出民族院校的办学特点,也偏离了民族院校的办学初衷。《国家民委关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的实施意见》中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高校有着明确要求,包括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和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等,通过各种形式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造的基础。因此,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善于抓住多民族的学生构成特点,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法治宣传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院校自身特点的校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只有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到学风建设、学业成长、校园文化建设、文明寝室评比、假期社会实践、济困帮扶、社团活动等具体的工作和活动之中,才能使校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从内容到形式、从平台到载体等都能够更好地贴近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大学校园的生活实际,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延伸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和有效互动,构建起“学习互嵌、生活互嵌、师生互嵌、文化互嵌”的校园环境。由互嵌形成互动,由互动结成互助,由互助促成共进。例如通过文明寝室评比活动,能够使多民族的学生寝室成为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演绎出各族学生和睦相处、互帮互学、并肩进步的美好故事,绽放出和谐的民族团结之花;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成为同学们展示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使各族学生能够从中充分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携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制度化的“辅导员边疆行”、暑期家访等活动,能够使学校培养与家庭、民族地区需求实现互通,共同关注、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既充分体现出民族院校的办学特点,又能够极大地促进各民族学生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使他们在共同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达到心灵上的相互沟通、情感上的相互融合、才识上的共同提高,从而进一步增强各族学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