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古今文献 >

《国风》与春秋时期的北方地域文化


    内容提要:《诗经》十五《国风》的地域文化特点是一个古老话题,也是现代《诗经》研究中的热点。但迄今为止的《国风》地域文化研究,始终未能涉及它与底层民间风俗的关系问题。同《楚辞》相比,《国风》显示出文化风格的一致性。这一对比常被理解为,楚地风尚独特,人民信鬼好巫;北方则若一整体,民风质朴。十五《国风》跨越从今陕西到山东的许多地区,各地不可能没有各自不同的民间风俗和宗教信仰,但这些特点没有在《国风》中得到表现。究其缘由,盖与北方封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具言之,北方封国注重宗法,语言雅驯,排拒地方怪力乱神。《国风》虽走出庙堂,歌咏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仍延续雅言文化的这一传统。
    关 键 词:国风 地域文化 民俗
    作者简介:颜世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诗经》有十五《国风》,所涉地域横跨北方广大区域。中国古代学者已注意到《国风》的地域特点问题。现代学术研究在此问题的认识上又有进一步推进,但关于其中一些基本情况,现在也许要重新回到起点加以思考。比如说,《国风》到底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可分不同层次,上层社会因政治传统和地理环境差异形成的文化风格、趣味喜好,也是地域文化。但土著居民的风俗与信仰,更能表现地方生活的灵魂。迄今为止,学界的《国风》地域文化研究者总结各国《风》诗特点,大抵是属于上层贵族文化的风格。那么《国风》有没有表现民间风俗意义上的地方文化,如果有的话,又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这样的地方文化?这些都是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
    从中国古代起,学者始终有一倾向性看法,即认为与《楚辞》比较,《国风》有一种整体性的风格,由此引申出所谓《风》、《骚》对举问题。这一看法在现代学术界仍占据主流地位。这可能表明一个事实,即《国风》虽有地域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它在文化风格上的一致性。为什么十五《国风》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基本文化风格却又显示一致性?这是一个具有深广内涵的问题。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便孕育出不同的地方风俗与信仰。春秋前中期是《国风》产生的时代,那时的贵族诗歌作者,一面走出庙堂,用诗歌抒写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感情,表现出各地不同政治风格、地域特点;另一方面,他们似乎又都受到北方贵族雅言文化传统的影响,很少触及地方性的民俗信仰。这样一种复杂的情形,同时涉及《国风》的地域特征与民间风俗文化、北方贵族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需要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究。
    一、《国风》地域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知道,《国风》所涉及的区域,自西向东大致分布如下:《秦》、《豳》在甘肃东、陕西中北部,《周南》、《召南》在陕南至汉水、长江,《唐》、《魏》在晋中、南部,《王》在豫西,《郑》、《桧》在豫中、南部,《邶》、《鄘》、《卫》在豫北、冀南,《陈》在豫东、皖西,《曹》在豫东鲁西南,《齐》在鲁中、北部。以春秋初期的政治地理看,以上地域大体分属八国,①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到下游,及汉水、淮河流域。
    十五《国风》涉及广大区域,是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诗歌。先秦和两汉文献提到《国风》,有时就说到不同地域风格问题。最早如《左传》襄公十五年季札在晋国谈论各国音乐,就包括对诗的评论。②《毛诗序》(以下简称《诗序》)把“风”界定为教化和讽谏,但在将风、雅对举时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③雅是“四方之风”天下正音,风是一国之音,则是有地域特点的意思。不过古人论十五《国风》区域特征,基本是说各地不同政治传统。无论季札论乐,还是《诗序》“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之说,都是讲政治风尚。《汉书·地理志》所论丰富一些,有时说到生活环境与民风,主要也是说各地政治传统。
    现代学术界的《诗经》中,近几十年开始注意到《国风》的地域文化特征。赵沛霖在回顾20世纪《诗经》研究史的专著中辟“文化意识与《诗经》研究”一章,指出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诗经》研究开始注重文化视角,注意十五《国风》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如该章所引许志刚《诗经论略》,认为十五《国风》受周代礼乐文化和地域文化、部族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周》、《召》二南受礼乐文化影响大,《齐》、《唐》、《曹》、《卫》受礼乐文化和部族文化的混合影响,《卫》风则受当地传统的商文化影响较大。④这样的研究,超出古人的视域,注意到十五《国风》的不同风格,不仅是政治传统问题,也是地方文化的问题。类似论著不少,一些研究《诗经》的著作,通常都会由地域文化入手,解释各国《风》诗的特点。同时有不少单篇论文,以《国风》地域文化特征为题,或通论,或专论某国。凡此种种,形成最近三十年来《诗经》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迄今为止,对《国风》地域文化的研究已取得颇多成绩。学者从各个方面总结《国风》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如《豳风》重农,《秦风》慷慨尚武,《陈风》神秘浪漫,《郑风》多情奔放,《齐风》尚奢,等等。各家所说侧重不同,但对各国诗风特点的见解则大体相似。可是有一个问题现在值得提出讨论:《国风》的地域文化研究,实际上一直未曾涉及各地的民间风俗与宗教信仰,学界总结的《风》诗地域文化特点,大体属于社会上层和贵族风格。众多研究视角不同,但研究层次一样。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研究者功夫不到,而是《国风》本身特点就是如此。这是现在研究《国风》地域文化需要注意的问题。何以十五《国风》跨越那样大的区域,却大体只有贵族文化风尚的区别,而甚少表达民间风俗文化的特点呢?当然,贵族文化风尚的不同也是地域文化的差别。一国的诗歌作者,生活在特别的区域,那里的自然环境、气候风貌等,影响到文学抒情,就形成所谓《齐风》舒缓阔达,《秦风》质朴雄武,二《南》优美明媚等特点。这当然都是地方风格,但总觉比较浅显,难以看出《国风》中有孕育于地方生活的信仰和灵魂。这样说,不是凭想象提出标准,而是有真实的样本,这个样本便是《楚辞》。《楚辞》晚于《国风》二百多年,与《国风》一样也是地域邦国的作品。可是《楚辞》的写作,便能表达民间风俗信仰。学术界的《楚辞》研究流派纷呈,但许多学者都同意《楚辞》的风格、精神与地方风俗、宗教之间存在紧密关系。这就与《国风》的地域文化研究,主要见解始终归结为上层文化风格的结论大不相同。《国风》的现代研究,看似突破了古人论《国风》地域特点的眼光,却让人想到,古人的见解也许已经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各国《风》的差别,只是不同政治传统的表现。底层民间的生活经验,以及这种经验中形成的风俗和信仰,在《国风》中其实很少得到表达。
    与《国风》上述特点相关,学术界常有一种见解,即视《国风》为一整体,将其与《楚辞》相比较。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说法,以风、骚对称,“五四”以后的现代学术界承继这一见解,并形成某种共识,以《国风》代表北方文化,《楚辞》代表南方文化。关于北、南文化的不同,学界有许多说法,其中最常见的观点是:《国风》所体现的北方文化是人文的和质朴的,《楚辞》所体现的南方文化是浪漫的和神秘的。这样的对比是有道理的,把握住了北方与南方文学客观上的分野。但这个近乎共识的分野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即十五国《风》的地域文化研究,只能说出一些比较浅层的文化风格特点。实际上,《国风》中更深刻的东西是它的一致性,是它的共同人文取向和世俗情感。这种世俗情感,来自各国《风》诗作者文化趣味的相似性。不同邦国的诗歌作者,都受到地方环境的影响而有不同趣味喜好,但在基本价值观、思维方式上,《国风》是大体相似的。这是《国风》可以作为整体与《楚辞》比较的基础,也是《国风》地域文化研究未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国风》文化风格可视为整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北方黄河流域各地的地域文化差别不大。《国风》没有表现各地多样化的民间风俗、宗教信仰,不可视为各地没有这样的风俗信仰,而是因为特别的原因,各地的《风》诗未曾表达。北方黄河流域各地没有独特的风俗信仰,这在常理上就是不可能之事。春秋时期,北方各地的土著居民有自己的宗族,以各自的“社”聚集族群,必有地方性神巫活动,如年终的祭祀或季节性的娱神之类。《论语·乡党》记孔子观看“乡人傩”、《礼记·杂记下》记子贡观岁终蜡祭,见“一国之人皆若狂”,都是地方居民的娱神巫术活动。北方各邦国不会没有神灵巫术的地方土风,但是文献却很少记录,这可能是问题所在。战国时集权国家形成,开始以编户的方式管理民间,原来属于氏族群体的民间宗教,或在氏族解体过程中趋向式微,或因集权国家组织秩序的打压而沉沦。《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祇山川,则威令不闻。”《牧民》是战国时齐国文献,反映当时治国思想。集权国家需要“明鬼神,祇山川”,否则“陋民”就会乱敬地方杂神。《史记·滑稽列传》所记西门豹治邺,即表现了战国时国家政权对地方巫神的打压。战国以后国家组织对地方社会大力整合,导致文献中甚少见到地方信仰,而只是偶尔有一些零散记录。《史记·封禅书》:“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⑤这大概就是战国时各东方国家形成的“明鬼神,祇山川”祭祀系统,被秦接手过来。⑥同书又说:“郡县远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领于天子之祝官。”⑦这些官方不过问的民间神祠,应该就是保留下来的没有被国家宗教消灭的民间杂神。可是这些民间主祭的“远方神祠”有何内容,已经不得而知。《山海经·五藏山经》记录各地山神灵怪,还有巫师祭祀,是否保留了一些地方的神灵信仰,还不能确定。⑧近几十年北方出土简书,有一些战国至秦时代民间宗教的资料,学界已进行初步整理,但还只是一些比较零散的材料。总之,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神灵信仰的情况怎样,文献没有系统记录,只有零星偶语,这大概是一些学人觉得北方少有各地独特风俗信仰的原因。
    讨论《楚辞》的学者说,南方那种高山大泽、云烟变幻的自然环境,宜于产生神灵巫术的信仰。⑨这当然是不错的,但不能因此认为北方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水泽云烟较少,就没有神灵巫术。北方黄河流域各地地貌环境生态条件皆有不同,各地居民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当就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孕育各自的地方性风俗与信仰,这是当然之理。除非我们相信,北方各地居民在商周时代,在文化上已经逐渐一体化。这在社会下层很少有相互交流,即使上层贵族相互交流也不多的时代,根本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国风》中不见地方性的风俗信仰,其原因当不是北方地域文化在春秋时代已经一体化,而是创作诗歌的北方各国作者,因某种原因不像楚国贵族那样深入民间文化,表达出对地方元素的领悟和热爱。这或许是研究《国风》地域文化特征问题,以及《国风》与《楚辞》不同特点问题的一个关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