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王建新 关楠楠: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7)


    [26] 王建新,李并成,高荣,黄达远.河西走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N].中国民族报,2018-10-01(6).
    [27] 李建宗.文化边界与族群互动:“内亚”视角下的河西走廊[J].青海民族研究,2015,(1):54.
    [28] 叶茂林.甘青地区史前考古与早期羌文化探索[J].四川文物,2016,(6):40-46.
    [29]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C]//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30] 陈霞.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对新疆历史的影响[J].西域研究,2013,(3):10-16.
    [31] 高荣.汉化与羌化:汉晋时期河西的民族融合——以河西羌人及其活动为中心[C]//纳日碧力戈.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与各民族和谐发展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65-78.
    [32] 黄兆宏,韦双龙.西汉河西走廊“都尉”建置问题新探[J].河西学院学报,2012,(4):59.
    [33][34][35] 齐陈骏,陆庆夫,郭峰.五凉史略[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19.35-43.104-111.
    [36] 马东平.论甘肃在北宋经略西北中的战略地位[J].开发研究,2004.62.
    [37] 武沐,金燕红.13—19世纪河湟多民族走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353-354.
    [38][39] 程利英.明代关西七卫探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4):45-46.45-49.
    [40] 毛雨辰.简述河西走廊的地理形胜——以明代陕西行都司建制选择甘州之原因为视角[J].河西学院学报,2017,(4):62.
    [41] 杨军民“. 舆地”与“官制”之“合宜”:雍乾时期西北边疆经略与河西走廊军政建制演变(1724—1773)[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70.
    [42] 张卓林.清代河西的屯田及其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14.
    [43] 朱娜.民国时期从新疆进入甘肃的哈萨克族与周边蒙古族的互动状态[C]//纳日碧力戈.河西走人居环境与各民族和谐发展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04-114.
    [44] 王海飞.移民定居与社区发展——对河西走廊少数民族两种类型定居点的调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45] 周大鸣等.民族走廊与族群互动[J].中山大学学报,2018,(6);切排.河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46] 李建宗.走廊地带的多重边界叠合与多民族共同体生成——兼论河西走廊区域研究范式与民族学意义[J].思想战线,2018,(4).
    [47] 徐黎丽,范薇.边疆治理新思路:加快发展连接内地与边疆的中间地带[J].行政管理改革,2016,(5).
    [48] 黄达远,王彦龙,蔺海鲲.从河西走廊看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区域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49] 施展,王剑利.从河西走廊看“多元互构”[C]//黄达远,王彦龙,蔺海鲲.从河西走廊看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区域经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16.
    [50] 吴彪.一所地方高校的国家情怀——河西学院援疆纪实[EB/OL].河西学院官网,http://www10.hxu.edu.cn/W/HdContentDisp-13-3415-2017128-214639.htm,2017-12-08.
    [51] 2018年文理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EB/OL].兰州文理学院官网,http://jy.luas.edu.cn/userfiles/2018zhiliangbaogao.docx,2019-01-04.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