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国当代史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6:11:2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清俐 参加讨论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深化中国当代史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国当代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解读好、阐释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成就举世瞩目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冠中表示,70年来,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队、国防和执政党建设等方面,都实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变化翻天覆地,道路崎岖坎坷,成就举世瞩目。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祖国各条战线的成就和经验,值得中国当代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 “中国当代史是正在发展着的、活的历史,波澜壮阔,丰富多彩,不断进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宋月红认为,认识和研究中国当代史,主要是从“史”的领域或角度,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及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这一历史既是当代中国不断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又与当代中国的理论和实践最直接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当代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各行各业百舸争流推进改革事业,各民族为国家富强谱写壮丽诗篇。这些不仅为中国当代史研究提供了丰富且必要的素材,更是中国当代史研究扎根的坚实土壤,为中国当代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理论与实践资源。“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成为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围绕和突出这一主流进行研究,是真实记述当代中国历史的客观要求。看不到这个主流,不能正确反映和突出这个主流,有意无意地脱离或是否认这个主流,就难以对当代中国历史做出科学判断和正确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张星星提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研究历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努力推进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讲清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和独特的发展道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更加深刻地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是摆在中国当代史研究者面前的重要时代责任。 多学科全面把握 中国当代史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便已起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学术化进程进一步加速。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的成立使中国当代史研究事业有了组织依托,为搜集新中国史资料、撰写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展新中国史的宣教等,作出了重大贡献。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成立,为中国当代史研究凝聚了一大批史学工作者、研究者和宣教者。 王冠中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当代史研究学术化进程中一些可圈可点的成就。例如,对学科属性的探讨、对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学科体系建设关系的研究、对新中国各领域口述史的研究、对大数据技术与中国当代史研究关系的探讨、对量化数据库方法的应用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 “从学科上讲,如果只从历史学角度进行中国当代史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展多学科综合、融合研究。”宋月红提出,研究中国当代史,既包括历史学的研究,又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还应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研究。中国当代史是“当代”的,要从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时代与世界的视野中去把握。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良玉表示,与历史学的其他断代领域相比,中国当代史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资料浩繁、阅读和分析困难等。这对当代史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者必须坚持以真实为原则、以事实为基础、以材料为根据的根本方法;必须坚持学术良知、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的统一;必须兢兢业业、坚持不懈地建设当代史知识共同体,不断推动当代史研究的进步。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学者一致认为,近年来,中国当代史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丰富,未来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在张星星看来,不断推进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理论和学术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把当代中国的发展放在中华民族漫长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放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时代进程中来考察和研究,让中国当代史研究适应时代、国家、社会和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要求。 王冠中提出,中国当代史研究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者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应处理好关系学科发展的对象型知识和类属型知识之间的关系。当前,学界积累起来的对象型知识较为丰富,而围绕中国当代史学科自身发展问题的类属型知识则相对不足,这一点需要引起学界重视。要正确认识研究的碎片化问题。以求整为目标而“敲碎”历史,以研究其中细节,这种做法值得提倡,但那种“为碎而碎”的消极碎片化,应当明确反对。 记者 张清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商族探源在争论中走向第三次突破
- 下一篇:讲好敦煌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