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人类学理论 >

周大鸣:道路研究的意义与途经


    【摘要】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道路的修建和随之而来的交通方式的变化会对一个族群、一个聚落乃至一个社区和城市带来巨大的影响。文章以道路作为切口探讨基础设施对于聚落的意义,现代快捷交通的普及对于社区和城市的影响以及“路学”研究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道路;聚落;人类学
    【作者简介】周大鸣,湖南湘潭人,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缘起:自“路学”的概念提出后,相关的研究方兴未艾。我为什么研究这个题目呢?我最近研究的三块:一是移民与城市化,二是民族走廊,三是族群关系,而“路学”使我这三块研究的整合成为可能。就是用道路和聚落把三块连起来。道路是人行走的,代表着一种人群的流动,那么人群的流动会影响这一个族群的形成和族群的关系,民族走廊正是历史上形成的民族迁徙的区域;同时这种交通方式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聚落的发展,乃至城市的形成。可见,人类学在社区民族志、区域研究中引入“路学”,将大有可为!我的一篇拙作发表在去年的《广东社会科学》上,主要是从道路交通的变化来看中国城乡的结构变化。本文将继续探讨道路对聚落的意义、道路研究的途经、现代快捷交通对社区的影响等。
    一、道路的意义
    鲁迅先生的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有的路是因为人而赋予意义。道路的意义,按照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叫“路通财通”,现在我们到农村里面去到处都有这样的标语口号,“要致富,先修路”。把这句话百度了一下,据说这是四川一个贫困县县委书记率先提出来的。还有把道路称为“致富路”“幸福路”“平安路”,等等。这样来描述道路,大众最容易理解,因为修路往往涉及出工出力,或者拆迁征地,如果修路跟你自身的幸福、致富是连在一起的,这个事情大概就容易被人接受。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比较现实,追求财富,追求平安过好日子,尤其是在农村对农民提那些空洞的口号没有什么动员力,而财路、致富路,这些通俗易懂,很符合人们实实在在过日子的心态。
    (一)道路是帝国统治的基础
    当然,道路除了在通俗意义上能够满足我们的一些生活所需之外,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国家统治的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公元前220年就开始修驰道,最有名的九条驰道,其中一条一直通到广东来。秦始皇修的驰道,要求很高,要求50步宽。按照现在在河南考古发掘时所发现的,驰道有点像现在的铁轨,用比较硬的两根木头铺成轨道,然后马车在上面走。虽然现在只发现一段,很有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之前,各个国家就都开始修这种驰道。秦始皇这个“车同轨”,不是现在通俗的讲法,统一轴距,也就是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而可能是因为过去每个国家修驰道轨道的宽度不一致。秦始皇的“车同轨”,可能就是把各个不同国家的轨道的宽度标准统一起来,就跟现在我们的铁轨一样的。如民国时的山西,地方军阀怕蒋介石势力过去,就把山西的铁路修得跟国内其他地方的铁路的宽度不一样。现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铁轨的宽度仍然有差异,以前法国人修铁路很窄,而俄罗斯的铁轨很宽,就比中国的宽,去俄罗斯以前都要换火车,后来换火车轮子。
    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路,为了统一国家的需要,中央跟各个地方要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当然还有战时方便调动军队。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驰道,就开始有驿站传递制度的建立。历朝历代后来都有了这种类似的制度,但是每一个朝代可能驿站的距离、管理方式都不太一样。大家最熟悉的故事,讲杨贵妃吃荔枝,从广西把荔枝运到长安,这个荔枝还可以吃,速度够快的,杜牧专门写了一首诗描述这件事。唐朝的驿站效率特别高、管理特别严,一千多个驿站,有2万个从业人员,而且是由兵部来管辖。安禄山在范阳叛乱,距离长安3000里,但是6天以后叛乱的消息就送到了长安。后来速度更快,到了清代更有800里加急,一天可以跑800里。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就是讲明末的时候,因为明末的时候驿站制度开始腐败,很多人利用本来是国家的驿站来干私事,相当于现在的公车私用。明朝晚期开始要撤销驿站,其中有一个叫李自成的,本来是驿站的工作人员,因为失业了没事干就造反,最后把崇祯皇帝都灭了。至少你从李自成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当时在驿站这样地方工作的人,起码还是有点能力、有一点本事的人,还有点武功,身强力壮才可以领导农民起义,也不容易。驿站和道路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皇帝的最高指示一下传达到地方去,就是靠这套东西。
    (二)道路促进了聚落的繁荣
    道路对聚落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道路对聚落经济的发展、政治地位会有很大的影响。我觉得长株潭就是个比较好的例子。湖南省的三个城市,这三个城市离得很近。在河运时代,湘潭那段水路适合木船停靠,因此湘潭成为湖南省最大的一个港口城市。特别是在明清时代,南来北往的货都在那里中转。太平天国的时候,首先就把湘潭打下来,打下来就有了粮食和物资,曾国藩起兵没把湘潭打下来,差一点自杀了。后来有了铁船(机械船),可以在长沙停靠,长沙的港口才开始发展起来。在普铁时代,株洲本来是湘潭的一个小镇,因为当时在江西萍乡发现了矿,搞洋务运动,要把这些矿挖出来以后运到汉口去炼钢炼铁,要造枪造船,就修了一条铁路。从萍乡到株洲,这是湖南境内第一条铁路,就是为了把萍乡挖的矿通过火车运到株洲,因为株洲也在湘江边,从这里换成船把货物运到武汉。粤汉铁路最早就修建到株洲,后来随着这些矿物的中转,株洲成为两条铁路交汇的地方,成为城市,号称是铁路搬运过来的城市。除了矿物以外,其他的商业也是随着铁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但是到了高铁时代,株洲成了过客,长沙成为交通枢纽,长沙市在湖南省的经济首位度逐渐增高。整个中部省份几个省城都有一点类似,武汉也是交通枢纽,郑州也是交通枢纽,其城市首位度远远高于省内其他的中等次一级的城市,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郑州的GDP过了1万亿,下面第二个城市洛阳就3000亿左右。武汉也是这样的,长沙在省内的情况也类似。
    河南省也经历过这种变化。早在运河时代、航运时代,河南的中心是开封。大家看过“清明上河图”,可见当年汴梁(开封)的繁荣。但是,后来因为航道淤积、运河改道;又后来因为修铁路,航运衰落,京汉铁路的修建,郑州成为枢纽,郑州迅速取代开封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些人不明白河南大学为什么设在开封,不是在郑州,原来在民国时期开封是河南省的省会。
    另外,最重要的还是粤汉铁路,我特别查了这段历史,就讲路线之争。设计这条铁路的时候,是经过江西。因为大家看地图往右边走是江西,往左边走是湖南,从距离上来讲差不多。武汉去九江很近,但当时江西人没去争,湖南比较多的人去争,希望线路经过湖南。大家去查文献,谭嗣同专门写奏折给光绪皇帝就讲铁路经过湖南的几大好处,熊希龄等人也多方活动,最后这条铁路线路就经过湖南了。这条铁路的修建,实际上我觉得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江西边缘化,整个京广线没有经过安徽和江西,这两个地方原来很发达的,导致他们这两个省都被边缘化。铁路沿途会兴起一些新的城市,郴州过去不是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过去这里叫桂阳郡,行政中心在桂阳,因为铁路经过郴州,郴州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迅速崛起。那次我问武汉人,我说京广铁路什么时候全线通车的,没有一个人答出来。大家要知道,有了武汉长江大桥以后,才不再叫京汉铁路和汉粤铁路,而合称京广铁路。京广铁路是很重要的,常常被称为“中国的大动脉”,就是比喻一条铁路在一个国家里面的重要性。中国近代史上围绕铁路发生了很多事情,如“保路运动”,如“日俄战争”,当时俄国人跟日本人在东北打仗,也是为了铁路权属的问题。
    大家看,京杭大运河与京浦铁路,因为在没有铁路之前,大运河是绝对的南北大动脉。这一带是中国最富饶的地区,把江南跟北京连接起来。航运的时代,刚好走一天一个城市,大概是13个城市,从杭州过去半个月时间,京浦铁路大概是国内修得最快的一条铁路。它是1908年开始修建,1912年通车,最快的一条。京沪铁路什么时候修成的?南京长江大桥什么时候修成的?因为有了南京长江大桥以后,北京跟上海的铁路才直接相通。原来上海到南京的铁路叫沪宁铁路,过去京浦铁路只修到南京的对岸浦口,南京长江大桥跟武汉长江大桥一样的,也是公路铁路两用,你看我们修桥技术这几十年发展多快,现在我们可以甚至专门修一条港珠澳大桥,创造了桥梁史上很多世界第一。青岛为什么能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海港,港口修一条铁路然后跟济南、与内陆连接起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