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石书臣 张金福:中华“和合”文化的当代阐发与实践(4)


    3.“和合”生态观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类奇迹般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现实中资源枯竭、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严重问题,使人类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中国共产党人将“和合”文化的“天人合一”宇宙观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和合”文化的时代内涵。
    第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江泽民曾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21}。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奋斗目标。习近平则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坚持”之一,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模式也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过去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加速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进程,造成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模式正是在反思西方现代化模式弊端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
    第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中国早在夏禹执政时期就颁布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解》)其目的就是要给自然以休养生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国明确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习近平特别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22}他还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3}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创造性地把生态环境纳入到生产力的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还强调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与法治建设相结合,明确提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24}。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新时代,随着广大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普遍提高,人民对幸福生活有了新的期待,而且“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25},“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26}。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又把“美丽”列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4.“和合”实践观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方法论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原理与“和合”文化的“知行合一”理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合”实践观。
    第一,注重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知行合一”理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想建党”的思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首条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坚持“知行合一”,并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27}。为此,党中央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而且还提出“党的思想建设的制度化”“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28} 等要求,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用制度规定保障了思想建设的深入开展。其实质是通过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实现“以知促行”。
    第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就特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将“知行合一”运用到治国理政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境界。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强行向世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美国模式”,对不同于自己发展道路的国家,要么无端指责,要么无理制裁,总想让别的国家“削足适履”。习近平有针对性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29}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30}这里的“四个自信”,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两种形态,实际上也蕴含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本身就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维方式,是“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其中,“培育”就是“知”,“践行”就是“行”。习近平多次在各种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群体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强调“知行合一”。比如,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指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1}同年5月24日他在上海考察时也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33}。教育引导就是侧重于培育,而实践养成则是侧重于践行,从而做到“知行合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