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中国古代排水系统彰显工匠精神


    中国古代排水系统起源很早,大致而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依靠城中沟渠排水,二是凭借城内河道排水。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较为完善的古代排水系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其所彰显的工匠精神历久而弥新。
    古代排水系统较为完善
    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中的陶制排水管道、二里头木结构排水暗沟、偃师商城石砌排水暗沟、安阳殷墟陶土排水管道、周原卵石排水暗沟等遗迹。其中,平粮台陶土排水管道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排水系统,距今已有4300多年。
    秦汉时期,排水系统的建设开始日益普遍。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云:“渭流涨腻,弃脂水也。”阿房宫内嫔妃宫女排出的洗脸脂水使渭水上漂浮一层油腻,说明秦朝宫殿的排水系统与渭水是相通的。当时,修建阿房宫下水道时,采用的是五边形陶土管。较之方形管道结构,这种管道结构更能承受来自路面的压力。西汉长安城遗址中的未央宫、长乐宫等处,都发掘出大量排水管道。有些水道末端排水口处,还设有渗井,以确保暴雨之后不积水。
    唐代,长安城西内苑不仅建有排水沟渠,还建有多种类型的铁质镂空闸门,分别拦截大小不一的垃圾,既保证了管道通畅,也避免了垃圾排向城外河流后污染水质。宋代,人们对城市排水防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北宋苏州人朱长文有感于苏州城纵横交错的水道,如是说:“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盖不如是,无以泄积潦,安居民也。故虽有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载:“京师沟渠极深广,亡命多匿其中,自名为‘无忧洞’……国初至兵兴,常有之,虽才尹不能绝也。”东京城地下的排水沟渠之宽阔、深长,由此可以想见。明清时期,对排水系统也十分重视,京城内外兴建有相对完备的排水系统,当时修建的600多条排水管道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古代排水设施在民间也有所运用。1993年,考古人员在辽宁省绥中县一处秦代遗址中发掘出两间房间,一为污水处理间,一为浴室间。两者相邻,其间以排水管道连接,且污水处理间内建有1.6米深的渗水井。汉代民间也有使用排水设施的。1981年,河南省淮阳县于庄生产队取土时,挖出一座汉代陶庄园建筑模型,包括前院、中庭、后院和田园,田园旁就有排水沟渠。
    古代排水系统何以兴盛
    我国古代的排水系统较为完善,使用也较为普遍。古代排水系统之所以兴盛,其原因约有以下数端。
    一是城市发展的影响。战国时,七国人口大约2000万。西汉初年,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社会经济逐步恢复,人口成倍增长。到西汉末年,人口已达5900余万,出现了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唐天宝年间,全国人口大约六七千万。清咸丰元年(1851),出现了我国古代人口最高峰,达到 4.3亿人。人口快速增长和商业繁荣,使得历代都出现了许多大、中、小城市。随着城市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其排水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情形下,历代排水系统的大量兴建,便顺理成章了。
    二是制度建设的作用。为保证排水系统的质量,历代都制订了相关制度,对其进行管理与监督。如在官制上,城市排水历代都有专人司职。如汉代专设司空一职,“掌水土事”。唐代沿用隋朝的政治制度,设三省六部制,其中工部的职责是“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宋代对排水系统建设十分重视,专门设立河渠司,负责河渠的堤岸安全以及河防所需功料等事务。除了专人负责排水事务外,古代社会还重视排水系统的法制建设。秦代以降直至明清,对于排水系统的法制建设一直都很重视,从而有效保障了排水系统的发展和质量。
    三是科学技术的推动。先秦时期,虽已有排水设施,但其建造技术相对落后。秦汉魏晋时期,已出现圆形排水管道,与先秦时期方形和五角形管道相比,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在同等用料情况下,圆形管道横截面积最大,流量也最大,遇暴雨便可加快排水速度,不至于影响百姓生活。从受力角度讲,圆形管道相对于其他形状的管道受力均匀,埋藏地下不易损坏。汉长安城在整体布局上,呈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的网状结构,其益处是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更大,从而保证了整个城市的排水得以顺畅进行。唐宋时期,更是出现了铁质镂空闸门,用来拦截管道中的杂物,防止堵塞。到了明朝,宫廷的排水系统甚至用巨石垒砌或用生铜铸成,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总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助推了古代排水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工匠精神历久弥新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一直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这种工匠精神,在古代排水系统建设中也有充分体现。
    一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例如,故宫建成600年来,从未有过水涝之虞,这与排水系统的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和精心维护密不可分。在故宫兴建之前,先把地基土层垒好并将其夯实,这样就等于在故宫下面铺了一块巨大的海绵,便于吸水并加快雨水向地下渗透。路面铺设的青石砖也利于雨水下渗。地上和地下或明或暗、纵横交织的排水系统,使得建筑排水、地表径流能够通畅排出,流入内金水河,最后汇入护城河。可见,故宫排水系统的规划布局非常细致、严谨,充分彰显了工匠们的聪明才智,体现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排水系统一直在不断完善,从三孔圆形陶土排水管,到五孔五角形陶土排水管道、十五孔石砌排水暗沟,再到建造拱形砖顶的砖砌排水暗沟等,展现的也是工匠们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是创新精神。2001年7月,考古人员在洛阳汉河南县城南墙外发现了一段汉代陶制排水管道。这段管道并未用口径大小相同的管道进行对接,而是一大一小进行套接。这样,接口处缝隙较小,不易漏水且施工简单,与榫卯结构异曲同工。这种套接接口方式,在我国已延续使用数千年,并沿用至今,中国也因此成为最早使用这种管道接口的国家。同时,在该管道的出口处还设计了窨井,说明时人已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管道中会堆积泥沙杂物,通过窨井定期清理,则可防止管道堵塞。这些设计前所未见,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们的创新意识。又如宋代江西赣州的“福寿沟”,出口之处安装有“十二水宿”闸门。该闸门设计十分巧妙,江水低于闸门时,凭借高度差,用城中排出的积污水冲开闸门,排入江中。若闸门低于江水,则江水的压力迫使闸门封闭,江水不会倒灌。“十二水宿”闸门的创新设计在历史上是开创先河的,充分彰显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三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正因为古代工匠的敬业精神,历史上才留下了诸多惠及后人的不朽工程。就古代排水系统建设而言,同样充分彰显出工匠的敬业精神。宋人王巩《闻见近录》载,宋时“汴河旧底有石板、石人,以记其地理。每岁兴夫,开导至石板、石人以为则”。汴河每年都要进行疏导清理,为确保河流畅通,不受淤泥阻滞,每次疏浚时都要求清理到河底的石板、石人才完工。如此大的作业量,皆由民夫完成,而且年年如此,民夫的敬业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admin)